第六十七章 捷报传达(3 / 4)
住百姓的安定。提倡廉洁,为我大唐开源节流,我们两条战线撑不到今时今日的胜利。朕不会忘记前线将士的功劳,更不会忽视在座诸位每一个人的努力。”
满朝文武听得一个个都有种血脉膨胀的感觉,觉得值了,得明君如此,此生无憾。
这论及拉拢人心,李世民的手段还是极为高超的。
退了朝,李世民批阅完所有的奏章,他处理政务极有章法,一些有十足把握的事务,直接批注决定,余下关键严重的事务,他有自己的想法,却不会急着做批注,而是将奏章放在一旁,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大才请来,集众人之才商议一个稳妥的决策。也因如此,李世民即位这些年,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决策错误的时候。这并非是他有着超凡的能力,而是在于他擅于纳谏,擅于集合众人的智慧。
这一次也不例外,他将关键重要的几个问题放在一旁,处理好琐事,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马周请了过来。
马周现在地位还不足以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平起平坐,但是在政治上的才华并不逊色前者。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李世民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给他出谋划策,稳定政局,也破格将马周拉进了他的谋臣团里,直接为他效命。
马周现在地位虽低,但明眼人已经看出李世民对于马周的器重,将来成为宰辅之臣指日可待,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
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马周这些政治人才,李世民手中的事务处理的极快,在他们各抒己见之下,遇到的问题大多都会迎刃而解。
处理还一切,李世民用力的舒展着身子,道:“西路军现在可以完全放心了,东路却还是一个坎。说话大总管这是怎么了?足足一个月没传消息来了,不像他打仗的风格?高句丽都让他打垮了,百济跳梁小丑,大和国远离本土作战,没理由对付不了。”
房玄龄道:“陛下稍安勿躁,属下倒是能够体会大总管此刻面临的问题。这打高句丽考验的是大总管的军事能力,大总管乃虎熊之将,区区高句丽自担不是对手。然与大和、百济作战,除了考验大总管的军事能力,还关乎盟友的利益。我大唐万里劳师,可不是给新罗作嫁的。如何权衡利益很是关键,我们既不能欺负新罗,影响所有附属国对我大唐的印象,亦不能将好处让给新罗。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迟疑倒也可以理解。”
李世民想着罗士信的性格,也不由的道:“也是,大总管性格刚直,不太擅长这种算计,也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