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割土(上)(4 / 9)
斗,将要消耗更多的供给,器甲布料等物资押运成本还要好一点,主要就是粮草。
为了满足前线需求,以及那个囚笼战术,朝廷不得不用快马下令交趾与广南征雇海船,紧急调运三百万石粮食过来。
但这些粮草不仅要运到陕西路,还要一步步运到更远的前线,即便王巨用了许多战俘,以及西夏百姓,让他们以工代赈的方式来负责运输,然而消耗却是惊人的。
朝廷不得不再次发放两千万贯“国债”,因此导致许多大臣纷纷反对。有人算了一下账,仅是能算出来的,这几年战争的消耗就达到了三亿多贯费用,这还不包括许多隐形的支出!如果包括了,甚至能达到四亿多贯,自古未有之事!
同时这样大规模的用兵与后勤运输,导致陕西河东两路百姓生产荒废,不提百姓骚然吧,毕竟朝廷是雇役的,但两路粮食都严重减产了,同时北方每斗粟从不足十文钱涨到十五文钱,每斗麦从三十几文钱涨到了五十文钱,每斗米从七十文钱涨到了近百文钱,京师的粮价更贵。
总之,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影响。
不过这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
那便是沈括负责的蒸汽机车,经过了数年研发,终于在三门峡投入使用。
非是后世那种火车,它的车厢很小,每节车厢装载量不足二十石,也就是一吨都不到,相当于大号马车,每个车头能拉运四十节车厢,最高速度每个时辰八十里,相当于每小时能行驶二十公里,放在三门峡,因为有许多坡地,时速不到十公里。
其使用寿命大约一千个时辰需大修一次,寿命不算太长,但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汉唐三门漕运一年接近八百万石,到了宋朝一年只有两三百万石,不过也要看,如果发动大型战争,漕运量立即膨胀,象这两年三门漕运量达到了近千万石。
但有了这个机车,打算每天往返五六趟,则是四五千石,再扣除恶劣天气,打算两百天,一列机车就可以完成八十万石的漕运。包括轮换或者大修轮换,二十列机车,就足以完成整个三门漕运的需求,仅需三四十名“司机”,几十名负责维修的工匠。那么纤夫不需要了,数千上万用小车子推物资的民夫也不需要了,只要调度得当,下游货船来了立即装车,上游货船跟上,立即装上货船,那么两边大批仓储以及管理仓储的胥吏差役也不需要了。从此陕州附近的百姓完全脱离了这个苦海。
又因为它装载量很小,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