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崩(7 / 9)
吗?
正好又是北丝上来的时季。
其次是棉花,如果棉花正式普及到了长江流域,甚至江北都有百姓种植棉花,棉花更不存在问题。
最后就是织机,当初各种机械与模具依然保留着,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式纺织机械,机械与模具也不存在问题。
并且它从设想开始,纯粹就是以谋利为目标的,发行的九成半都是大面额绢交,因此速度奇快无比。
印制出来,大家拿着样品,因为当初复杂的工艺与各种颜料依然保留着,虽夹杂了八成棉花纤维进去,仍然有很强的防伪性。
大家认可后,立即用它们来偿还国债,国家提前还债了,还不开心吗?
余下的交给各部司与发运司,用来和买科配与和籴,发放官员与官兵的薪酬。各个商贾将这种新绢交拿到了手,一个个傻了眼。当初王巨为了让大家认可,用了很多办法,比如用金银做本金,复杂的工艺,高昂的成本。
不提本金,就是它本身也值这个面额,因此迅速得到认可。
现在这种新绢交算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几十年前,那时候宋朝还没有好棉花呢,大食棉布比丝绸卖得还要贵。现在棉布值几个钱?
于是有人就打听,朝廷发行了多少新绢交,以及准备了多少本金。
然后听到朝廷没有准备本金,并且发行了一亿贯新绢交。
所谓的货币,只要百姓认可,它就是货币。就象原始人用贝壳交易,这个贝壳就是货币。宋朝以前用纸交做货币,它也是货币。最少这种新绢交比纸交强吧。
确实强,就是它的面额大,也不过一百文,八十文,五十文,但原来的纸交往往是数贯钱。
孙觉等大臣是这么想的,可实际是没有对比,它有可能会得到很多人认可,但有了对比,大家心中总有些发毛,况且发行的数额是这么大,明显就猜出朝廷用意了,想用它来敛财的。
于是许多商贾拿到手后,立即换成了金银,反正手续费也不高,至少金银比这种棉交保险吧。
新交迅速散发出去,但又迅速流回各行务了。
因为估计不足,各个行务库存的金银不一样,有的行务金银就迅速兑换一空。
这时孙觉又出了一个昏招,下令各行务限兑,限制每人的兑现额,又限制各行务每天的兑现总量。这个失误太大了,越限越紧张,就连各个士大夫,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