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赶海(7 / 8)
,学习占据了大多数精力,再后来工作,这种乐趣竟多年不得,只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忍不住跟朋友再三念叨,但也只是念叨罢了,可望而不可及——拜经济发展所赐,昔日的滩涂已经面目全非,海也慢慢变穷了。
眼下正是重温旧梦的最好机会。大山通过厂里雇佣地当地员工,打听到一处绝佳的赶海地点。他们自己开车去,路远一点无所谓,总之要尽兴才好。
商量地点时,董洁有意把方向引向家乡。最后定下的虽然不是旧时故地,但距离很近了。
他们运气不错,今天地潮落得大,午后一点半左右,滩涂上挤满了赶海的人群。
大家提前换上了耐磨的衣服,也准备了竹篮和赶海用具。到了海边,约好集合点,兴致勃勃分散开活动。
大山自然是与董洁一起。他们学着身边的人,蹲在刚没过脚背深的海水里,掀起石块,或者在礁石下,用一个小锄头一样地简易工具,贴着石块挖挖挖,然后用手一掏,顺势在水中摆一摆,摊开后,手心里就躺了好多个大大小小地青蛤,偶尔也有几个小石子混迹其中。这种青中带黑的蚬子,当地人叫它青蛤,味道特别鲜美。
离礁石群二百米左右,是一大片沙地。那边也有蚬子,白色或淡黄色很薄地壳,人们叫它做沙蛤。味道差了许多,而且肉里有许多沙子,需要泡很长时间的水吐沙,当地人基本上不去吃它。不过,沙地上另有玄机。
退潮后,仔细看,会发现一道浅浅的水迹,然后是小小的隆起,手轻轻一挖,一股水线射出来,藏在沙里的东西已经到了手中。董洁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圆圆的,像人的肚脐眼,大小不等,大的如婴儿的拳头。覆着浅水的沙地,也可以比照这个方法来找,不借助工具的话,那是相当考验眼力的活,但是很好玩。煮熟后,肉挑出来,切一切,做汤炒菜拌凉菜都行,当地的小女孩,喜欢挑那种拇指指节大小的壳,攒起来弹着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今天才真正明白后面这句的意思。原来住在海边这么幸福,不用坐船去撒网捕鱼,就可以有这么多海鲜吃!”
大山是第一次做这种活计,他与董洁两个分工,一个挖,一个摸,一会儿工夫,竹篮底下就铺了一层劳动果实。而且,大的岩石缝隙处,往往藏了好多,也有大大小小的螃蟹混迹其中。他惊喜连连,董洁也极是欣喜。欣喜之余,心里更涌动着浓浓的遗憾和不解:多少年,多少代,海边的人都重复着同样的活动,至今不变,可为什么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