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云之危(四)(2 / 4)
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
第七未那识产生物我区别的根源也是超能力的源泉!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第八阿赖耶识蕴藏着所有世的记忆并且领悟后可摆脱六道轮回超越生死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第九阿摩罗识众神的意识。藏传佛教噶举派“大手印”的修持,须经四次灌顶和四瑜伽(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的修持,则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识转为意识,意识再转为末那识,末那识继转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转为阿摩罗识,直到阿摩罗识破而转为法界体性智,便完成了转识成智的心灵修持程序,这个程序在内丹学中称作炼神还虚。
法界体性智即是道教内丹学中所称万劫不坏的一点灵明性体,也是佛学的真如佛性。阿赖耶识和阿摩罗识(在佛典中多将阿摩罗识归入阿赖耶识之内,不作分别,但和丹经比较发现仅有阿摩罗识和丹经中之元神相当)在佛学中称作去后来先作主公的轮回种子,在尚未转识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转识成智之后,不受轮回,即由佛性(法界体性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