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教训(3 / 4)
己看,有没有。”
那人看完,说:“老师,你怎么记得那么多?”
“因为我没有把课程落下,我是个痞子没错,可同时,我也是个才子!”
此话一出,众人均表示了鄙视,刘华笑了出来,说:“很好,没有一个同学睡觉,接下来,我们讲长恨歌……”
“老师,长恨歌是谁写的?”
“白居易。”
“老师,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
“李白。”
“为什么不是杜甫呢。”
“这个问题很幼稚,不予回答。”
“老师,你能不能正经点,严肃点。”
“我已经很严肃,很正经了。”
“好,没有人有问题了,我继续讲课了,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老师,有本事,你不念教案。”
“好。”刘华把书一扔,走来走去的,一边走一边念着:“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