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辣椒楼论酒(3 / 4)
却不醉,再有酒不醉人人自醉。”
司城又不禁笑了,他忽然觉得饮酒醉酒实在大有学问。
酒鬼又滔滔不绝地道:“醉也应有适当之地,前人说:‘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喝,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时值酷暑天,三五十杯入肚,何妨一醉?”
司城忽然觉得酒鬼有很多苦恼,或者因为他的博学,又或者是因为他欲醉不能。
想醉而又醉不成,加上心头郁结的愁闷苦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一样令人痛苦。
酒鬼喝了两杯又道:“酒不外乎黄酒、白酒、香花酒、药酒、葡萄酒几类,但其名称雅号却多如牛毛。”
“譬如金华酒、汾酒、茅台酒、西凤酒、竹叶青、古井贡酒、剑南春、花雕酒、泸州老窖特曲……”司城道。
“哈哈,看来你知道得不少。”酒鬼道,“你知道儒、释、道‘三教’,可你是否知道这三教对酒都有不同的叫法呢?”
“这个在下倒未曾听过。”
“诗云:‘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故儒家称酒为‘黄流’,而比‘黄流’一名更隐晦的,则称酒为‘黄娇’,出于宋人诗‘加餐宜白粲,取醉喜黄娇’;释教则称酒为‘般若汤’……”
司城不禁问:“为何叫‘般若汤’呢?”
“相传古时有一游方僧到一个寺里挂单,叫寺里的侍者酤回酒来,寺僧怒其不守清规,一手夺瓶过来,掷向柏树,酒瓶一击即碎,但奇怪的是:酒凝滞在柏树上,碧似绿玉,摇之不落。这游方僧道:‘我时常持诵《般若经》,要喝一杯酒,便声音浏亮。’即时将破瓶拼合,到树上收酒,泼出的酒全部入瓶,一点不剩,几口就入肚了。从此,僧侣们则称酒为‘般若汤’。因为和尚喝酒是犯戒的,所以用‘般若汤’这一隐名称酒。此名还有一个意思,则是‘般若’为梵文音译,意谓智慧,佛家的大智大慧即除尘去虑的光明。般若酒,即酒能忘形全神,使饮者清中狂外之意。”
“有理!有理!”
“至于道教则称酒为‘曲道士’。此名也有故事来源:道士叶法善有一天和一群朝中官员相聚,大家想饮酒之时,忽然有人叩门而入,自称曲秀才,坐在酒席末位,谈笑风生。叶道士用剑刺他,随剑倒地,化为酒瓶,装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