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高温合金(2 / 4)
十年功夫,赔上100亿美元,也要把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缩小到几年水平,他相信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没理由做不到!
柯有利听到这里都不禁为杨星这种不惜一切代价提升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决心折服,也有些想不通,以现在杨星的身家,马上退隐江湖也能保证几辈子都花不完了,为什么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想要中国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呢?
范伟多少知道一点,他和杨星曾在北京有过一次长谈,问起过同样问题,杨星只回答了两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只有杨星私下明白,随着他的重生日期不断接近,他拥有的优势正不断减少,这一世他可以说个人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但内心一直重复响着这两句话。
他告诉范伟,他觉得他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为什么不帮一把自己的同胞呢?满清灭亡后国内曾有不少有为青年为了振兴中华殚精竭虑,不惜牺牲生命。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虽然大不相同,但国家还有不少落后的地方,这个大时代可以尽情舒展他们的才华,杨星自认不会回春妙手,也不是科学天才,唯一的长处就是经商能力,产业报国助推国家腾飞,就是他的心愿。
另外杨星明白他重生优势消耗殆尽的那天,就表示他就和其他竞争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可不觉得自己真拥有挑战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种人的水平。所以他未雨绸缪,早早交班,并把记忆中和中星集团未来发展有关,能领先一步的基础技术产业都罗列出来,趁着先发优势尽量占据市场份额,而作为国家未来最有竞争力的航空工业,就在他布局筹划的大棋局之中。
从星海商贸涉足航空货运开始,杨星就在有意提升中星渗透航空业的水平。生产旋翼机和超音速公务客机只是牛刀小试,正式上马碳纤维生产线和一次性采购120架波音737就是他吹响全面进军航空业的号角。不过航空业在任何国家都属于政府管控的高端产业,杨星想凭借民间企业身份去插手航空产业,其政策难度一点也不小,所以他先在海南搞通用航空试点,而在九都这里重点研发航空材料来曲线进攻。
杨星对柯有利解释,中星集团原本选择在几大星城间引进不久前上马的碳纤维生产线时,主要考虑对象是天津或是长安,因为那里有一定的航空工业基础。但现在中央既然能选择九都作为航空业试点地区,出于他个人的情感考虑,他愿意将这个机会留给九都,并且亲自拍板决定顺水推舟在九都中央星城内设立集团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