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充分竞争(3 / 6)
,道:“他们要在咱们的展区晃悠,随他们,递册子,找客户谈话都行,但不能让他们张贴自己的广告。”
“您放心吧,一个业务都让他们抢不走。”杨明给苏城做大管家这么几年,对苏城的姓格也摸熟了,回答没有丁点的磕绊。
几分钟后,守株待兔的大华员工就撒开了,差不多一两个人跟着一名国企代表,面对客户的时候,也是夹杂着一起上。
就像苏城在费老所在的会议上所言一样,凡是大华涉及的业务,他们都是行业领先的,这也是苏城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对大华实业的要求。
同样的客商,面对成本相似,技术更新的产品,自然会选择后者。某些时候,大华实业还能做到技术水平更高,成本更低。
如果不是国际工业装备展,各家与大华实业的业务重叠的国企,兴许还能通过各种手段捞到一点残羹剩饭。
但在国际工业展上,无论是采购方还是出售方,都变的非常谨慎和认真,价格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决定姓的因素。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技术领先的大华实业也不一定能捞到订单,其他国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反而是那些与大华实业的业务不相关的国企,在大华的展台周围晃一会,能领回去一两个有意向的客商,相当于中方的展台略有扩展。
赖文昂、高岗等人的态度,从积极到平静,从平静到消极,奔波的散出百来本小册子,就慢慢的丧失了动力。
赖文昂更是不时的用愤怒的表情面对身边的大华员工,但是,身在大华实业的展台,就算他的脸皮再厚,也不可能动手驱赶大华人。
一名名客商来,一名名客商去。
但是,留下的都属于大华实业,不管是比销售技巧,还是比产品的技术,始终保持着充分竞争的大华实业,都要甩出淮钢等企业几条街。
大华实业的技术领先,更是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其实,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最缺乏的原本就是资金,其次则是优良的组织形式,至于人才,名为缺少,实际上是不少的。尤其是愿意掏钱的公司,集一国之力,又怎么可能找不到人才。
同样的人,在举国体制的概念下,能做出令世界惊叹的技术,能研发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到了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这些人的水平依旧,只是需要好的组织方式,需要好的动力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