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高不就的际遇(2 / 12)
质,应该全部招收就读的中学生。而弗里德曼先生却强烈反对,他根本不相信在就读学生中能招到几个合格的学员。他在中国呆了很多年,对中国的国情十分熟悉,中国的在校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体质弱的居多,会武功的就更少了,至于射击,不要说枪法好,绝大多数恐怕连手枪都没有摸过。而训练期又只有短短的一年,这样的学生训练出来,自己都需要别人保卫,遑论保卫别人。他认为应该面向全社会招生,广招精选,实在招不齐,还可以在军营里挑选一些符合条件的低级军官或士兵来参加训练班。至于文化方面应该降低标准,取消高小毕业这一条,改为认识几个字,能读懂命令,会写个请假条什么的就行了。
两边争执不下,最后,由段祺瑞拍板,采纳了弗里德曼的招生方案。招生广告见报后,报名的人十分踊跃,达到三千多人,经过严格考试后,只有四十名被录取。不出弗里德曼所料,这四十名被录取的学员中只有三名是在校学生,二十名是从军营中选拔来的,其他十七个学员的社会成分十分复杂,有的当过看家护院,有的当过武馆教头,有的在东北当过马贼,还有的根本弄不清原来的职业是什么,只能算是无业游民。
为了便于管理,弗里德曼把四十个学员编为两个组,二十名从军营里来的人列为一个组,组长叫张志武。社会上招来的这二十个学员编为第二组,弗里德曼指定高不就担任组长。
张志武是湖南人,弗里德曼看过他的档案,张志武今年二十五岁,竟当了九年兵。他的外祖父是湖南的名武师,一根三节棍打遍湘潭无敌手。他自幼随外祖父习武,得到了外祖父真传。他的枪法也十分准,几次全团比赛都是前三名。按他的资历和军功,九年熬下来,最不济也能弄个营长干干,可他只当到了排长,而且是个副的。不能升上去的原因就在于他太散漫了,又常常跟长官顶嘴,是个典型的兵油子。军营把他送到军校来,含有甩包袱的成分。他自己也没想到,竟会被军校录取。
高不就也是二十五岁,比张志武还大两个月。就连弗里德曼也弄不清高不就原本是干什么的,他觉得应该把高不就归于"武士"或"浪人"一类。高不就之所以能被军校录取,除了枪法好之外,还有一副仪表堂堂的外貌。
在全班学员里,张志武最不喜欢的人就是高不就。他不喜欢高不就倒不是因为高不就得罪了他,而是不喜欢高不就的脸蛋。这家伙长得高高大大,却生了一副俊俏女人似的小白脸,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