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天翻地覆 第三章 突飞猛进(二)(4 / 5)
,还有无限的忠诚和爱戴。自此民间尚武成风,少年追逐军营投军,学子报考军校,向往战场建功立业,醉心于开疆拓土,扬名立万。
出兵草原时文天祥提出了质疑,他对贾迩冶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应当是集中力量解决赣北之敌,收复长江以南半壁江山,然后进军中原,一雪靖康之耻,恢复太祖基业。贾迩冶就这个问题与文天祥讨论了半天一夜,最后基本取得共识。
自秦汉以来,东部的燕山以北和中西部的河套以及大漠之北是中央政权的最大威胁和外患。贾迩冶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着手解决辽东和燕山北面的草原地带的问题是个极好的时机。现在元廷的力量过于分散,燕山以北的势力实际上比以往薄弱。无忌的部队跟着刘国杰集团的后面进入辽河流域,以及贾迩冶出兵潢水和建河流域是乘虚而入,贾迩冶有决心花费几十年的时间首先解决依赖那几条河流生存的游牧民族的问题。
那些地方地域广大而且土地肥沃,但是天气寒冷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下不利农耕而利于牧业,干燥的亚洲内陆季风使雨量偏少以致中原农耕文明难以深入持久。历史上那些地方不断翻新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但是又具有紧密联系的民族政治势力,虽然在中央政权强盛时依附中国,但是地域偏远,交流极不充分,不能形成真正的统一政治制度。稍有机会,这些社会形态为奴隶制的势力就会骚扰甚至侵入中央政权实际管辖的地域,甚至侵入华北平原和中原腹地。现在的机会难得,应当尽早经略那些地方。
对此文天祥称是,他搬出历史典籍,给贾迩冶看史书中记载的隋唐四代皇帝不余遗力地东征高句丽的历史。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在出兵东征前对大臣们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一句“不遗后世忧也”使贾迩冶大为感叹,甚至感到震撼,唐太宗实际上预感到后世辽河流域的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巨大冲击和毁灭。文天祥虽然不能完全明白贾迩冶感叹的全部含义,但是据此认定了贾迩冶的非凡胸怀。
文天祥提醒贾迩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给朝廷带来了严重硬伤,加上修运河等工程,壮丁劳力遭到巨大损失,农业受损,国家元气大伤,以致激起民变。有个自称“知世郎”的山东人王薄,因为运河通过他家的房子和土地,心怀愤恨。而官吏对这一类事情处理不当,严重地损害了类似王薄这样的大小地主阶层的利益。王薄利用百姓厌战的情绪,作《无向辽东浪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