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四节(12 / 17)
攸等几位大臣的事说了一遍,“我预感有什么事要发生。”
“当然有事要发生。”李玮笑道,“如果不是我一直给崔琰几位大人撑着,他们可能已经出事了。”
李弘稍稍沉吟了一下,转头望向筱岚。筱岚从容一笑,“殿下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的,要不然她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郑玄大师尽快赶到长安,但殿下显然高估了郑玄大师的影响力。今日无论在朝堂上,还在是经学上,无人可比蔡邕大人的声望和权威。这场论辩,郑玄大师极有可能败北。”
“可有对策?”
“如果杨彪大人和许劭大人能助一臂之力,郑玄大师或有取胜的机会。”
李弘想到杨彪的世故,苦笑摇头。
“大将军,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没什么可担心的。”李玮胸有成竹地说道,“这场论辩的最终目的是打击‘新经’,为他们一下步修改官学做准备,但今、古文经学的矛盾根深蒂固,反击的机会比比皆是。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如何控制局势,如何以最小代价达到最大目的。”
“他们想修改官学,想控制决策权,想把我们北疆人逐渐赶出朝堂,我们不得不反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场争斗迟早都要爆发。”筱岚说道,“但现在时机不好,此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将军务必要稳定军队,稳定各地州郡,确保京都的安全。”
“你们的意思是……”
“出征西疆的事要无限期延迟,直到朝堂彻底稳定为止。”李玮断然说道,“大将军适当的时候要离开长安,可以到洛阳,也可以到冀州邯郸,甚至可以巡视大漠。”
“你在长安,威慑力太大。”筱岚看到李弘脸显忧色,急忙解释道,“威摄力太大,也就意味着各方的生命没有保障,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可能铤而走险,出手行刺大将军。如果大将军在长安被刺,事情马上就会牵扯到北疆武人和军队,局势随即一发不可收拾,无人可以控制,包括大将军自己都控制不了。”
李弘想到何进死后的洛阳兵变,想到董卓死后的长安兵变,想到孝献皇帝病重后的晋阳谋逆大案,顿时不寒而栗。
“只要大将军在外,保持对京都的威摄力,长安就出不了大事,即使长安出了大事,也还有挽救余地。”李玮接着筱岚的话说道,“这次经学之争是因明堂制度而起,应该是文斗,如果处理得好,一番惊涛大浪后,朝廷就会平静下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