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十四节(10 / 12)
。
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等大臣却忧心忡忡,他们警告长公主和丞相蔡邕,为了防止襄阳出尔反尔,对朝廷造成冲击,最好是先废黜襄阳天子,但丞相蔡邕却认为此刻襄阳的天子和朝廷已经不重要了,立藩和废黜的先后顺序对大局没有任何影响。
※※※
军中反对议和,反对立藩的奏章越来越多,长公主不为所动。
自从大将军离开长安后,长公主数次巡视南、北两军,频繁召见军中将领,尤其是北军统帅赵云和南军统帅吕布,更是成了栎阳宫的常客。
过去,大将军曾郑重告诫军中诸将,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决支持长公主,忠诚长公主。此次大司马徐荣也告诫诸将,不要参予朝堂争斗,要绝对忠诚于天子和长公主。大将军和大司马的忠告,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到目前为止,大军各部将领对朝廷的议和策略虽然普遍不满,但依旧绝对遵从于天子和长公主,没有发生任何抗命的事。
军队的稳定给了朝廷一种错觉,一种极为盲目的自信。
七月底,长公主决定削减大将军的兵权,解除部分将领的军职。
她首先征询丞相蔡邕的意见。蔡邕认为,为了防止议和成功后,各藩国以大将军拒不交出兵权为由,发动叛乱,重演当年各镇大军讨伐董卓倾覆社稷之祸,还是趁此机会削减大将军兵权,同时解除部分将领的军职以削弱大将军对军队的控制为好。
御史大夫刘和和太仆孔融亦持赞同意见。他认为大将军手持兵权,对社稷、对朝政、对招抚襄阳都是一个巨大威胁,从长远来看,还是及早削弱为好,免得将来后患无穷,害人害己。大将军在三月的时候,主动交出了兵权,而朝廷在五个月内都没有收回他的兵权,这对军队,对军中将领、对北疆人,对朝堂和各地州郡都算有个交待。现在朝廷只是削减他的兵权,在道义上完全说得过去,而且朝廷有了五个月时间的准备,应该能比较稳妥地收回兵权并控制军队。
太傅杨彪只说了一句话,“殿下确实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那就不要冒险。”
大司马徐荣也说了一句话,“如果殿下一定要这么做,那就把大将军请回来,让大将军站在殿下的背后。”
吕布激烈反对,他当场跪下,连连磕头,“殿下,兵权之所以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不是因为大将军的功勋和战绩,而是因为威武的大汉,因为几十万大汉将士的热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