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8 / 22)
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员。不久,宁完我就被授为参将。
天聪四年(1630年),清军攻克了永平,后金命宁完我与达海一起到永平宣谕安抚民众。接着宁完我又跟从清军攻克了大凌河并招抚察哈尔,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
完善官制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后金设置六部,下令儒臣之中有赐号“榜式”的仍然保留旧称,其余的改称“笔帖式”。 宁完我遇事敢言,曾经上疏请求定官制,分服色。十二月,宁完我上疏:“自古以来国家设官定职,并非是帝王喜好铺张。实在是怕处理国事的时候乱了纲纪,故而设置六部分别进行管理;又害怕六部处事的时候发生偏私,所以设置六科进行监察;还要启发帝王的心智,所以设置馆臣;又怕底下的事情被蒙蔽,故而设置通政一职。这些事要同时办理,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设置言官,纠正帝王官员的过失。这是此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的秘诀所在。就像明朝纲纪败坏,并不是因为最初的制度不合适,而是他们的君主是非不分啊。如今我们的‘笔帖式’,在明朝称之为‘书房’,朝廷怎么能仅设置书房呢?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也没有规定下来。朝廷如果不设置通政一职,那么下情就会拥塞,那怎么能做到励精图治?如果制定了服制,区别满、汉官员。汉官不通满语,大多因此而受到满官的怠慢,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受挫,这样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德之人呢?所以臣才主张设置朝廷官员的服色。”宁完我的上疏递进之后,皇太极认为非常正确,命朝廷将他建议的内容依次施行。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宁完我上疏说:“去年自从在大凌河班师而归之后,大汗就想要今年向明朝大举进兵,大汗对我至诚恳切,推心置腹,就如家人父子一般。臣敢不殚精竭虑,全都使用出心智吗。臣听说千里而战,虽胜亦败。近年以来将士贪墨堕落的习气,大体是始于先帝太祖之时,现在应该矫正这一习气。如果大军分军驻防,那就万难调停了,即使是诸葛亮再生,也无能为力。况且现在明军虎视眈眈,就怕背信弃义的祖大寿,率领宁、锦疲败的军队,在百里之外等待时机,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啊。”
同年三月,皇太极决定率军讨伐察哈尔,而宁完我以为大凌河的降兵想要逃跑,应该先图山海关,回军的时候攻克锦州,于是上疏进谏。四月,后金军向西越过大兴安岭,逼近都勒河,侦察到林丹汗将要向西逃走。宁完我与同值文馆的范文程、马国柱一起上疏重申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