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印度饥荒,伍挺举看准大米商机(7 / 23)
挺举缓缓站起,拖着沉重的步子离开店面,走向鲁宅。
显然,这里的事情俊逸全都晓得了。挺举一到门口,就被候在门房的齐伯带到客堂。
“挺举呀,”俊逸开门见山,轻松一笑,安抚他道,“米店不能无米,一千石,不是大事体。”摸出一张庄票,搁在几案上,“明天你到庄上兑现,把这点米吃下来就是。另余一千块,放在你店里流通!”
“鲁叔,我……”挺举感动,声音几乎是啜泣。
“呵呵呵,挺举呀,学做生意,不交学费哪能成哩?鲁叔当年,学费交过不只一次哟!去吧,我还有些事体。”俊逸起身,走到挺举跟前,在他肩上重重一按,步履沉重地拐上楼梯,到他书房去了。
齐伯将庄票拿起,放到挺举手里,轻声说道:“挺举,听齐伯的,这米烂不了,这钱也赔不了,你只管放手做去!”
时已秋末。
秋收过后也有个把月了,上海米市仍如死水一潭。买卖两大阵营长期干耗在一条长约七八里的运粮河浜里。
局势显然越来越不利于卖方。
挤进这条河道的卖粮船只越来越多,眼见就要掉不开头了。船上随处可见粮农那一张张焦灼的面孔和无助的眼神。
沿河有上百家谷粮行,依然没有一家出面收粮。
一切正如阿祥所说,不是这些米行不愿收米,而是因为上海米业的老大——仁谷堂,迄今仍未“发话”。
统帅上海米粮界的共是两大家,一是萃秀堂豆业,二是仁谷堂米业。萃秀堂是老行,主要经营北方五谷豆类,原本在上海滩说一不二。然而,随着江浙米市的崛起,仁谷堂扶摇直上,气势远远盖过萃秀堂了。尤其是近十年来,仁谷堂得到善义源钱庄的鼎力扶持,渐渐一统沪上米市,成为华东诸省的“发米行”。上海乃至江浙两省,凡是与米字搭界的,无不唯仁谷堂马首是瞻。
眼见一天熬过一天,许多米行的库存已经见底,掌柜们纷纷坐不住了,这都赶到仁谷堂米业公所,向仁谷堂老板林掌柜催问消息。
看到林同发大步流星地从外面走进,急不可待的掌柜们纷纷迎上,七嘴八舌:“老林呀,实在顶不住,我这仓里两天前就没货了!”
“我这里也是呀,没米下锅了!”
“是呀,是呀,老林哪,火候到哩!”
……
林同发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