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风雨火塘砦(3 / 18)
人听得此言,不由一楞,随即不约而同地向师傅跪下,齐声言道:“吾等不要下山建什么功业!只要在山上陪师傅一辈子!望师傅慈悲收回法旨!”闲云大师高呼一声阿弥陀佛道:“傻徒儿,出家弟子自然要陪为师在寺修行一辈子。尔等俗家弟子习武所为何来?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可效区区儿女之态!尔等下山后,只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多做善事、保国护民,就是对为师的最好报答。”杨衮素知师傅的行事法则,话一出口从不更改。就与师弟递了个眼色道:“徒儿们愿遵师傅法旨,唯求师傅指点一下徒儿们今后的休咎”。闲云大师对杨衮道:“有五句谒语送你:“遇山而起、遇远而兴、遇崇而立、遇胤而止。”对杜柏英、王柏堂道:“你二人一生只要和师兄共进退即可!又道:“你三人明早到院主师叔处领了路费就下山去吧!不要再来辞行了”。
第二天,兄弟三人用过早膳、领了路费银、告别了各位师兄、师弟,在方丈室门前叩了几个头,恋恋不舍地下山而去。
五台山是佛教胜地,每日来朝圣、拜佛的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在入山口处有一市井,卖饭的、留客住宿的、各种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杨衮三人越过闹市走到市井稍头,在一家小饭店门前住了脚。杨衮道:“二位师弟,我们到这家店内商量一下行止如何?”王杜二人道:“听师兄的!”三人来到饭店,杨衮上首坐了,王杜二人打横坐在两旁。叫店家打了两角酒,摆下几样小菜,杨衮道:“师傅叫咱三人先回家探亲,而后再定行止。二位师弟家中父母健在,归心似箭自不必说。就是愚兄也想星夜回到火塘村为母亲扫墓,看望恩公王员外等众乡亲。我们南下、北上势难同行,喝过这碗酒就分手上路。二位师弟的仙乡都在代州,可同行返故里。杜师弟性情急躁,王师弟一路上要招呼他别惹是生非,平安到家就是福。”杜柏英道:“回家看老爹老娘也不急在一时,莫如咱三人一块先去火塘村、给杨老伯母上坟扫墓,而后一起到代州住到我家。王师兄家与我家相去不远,咱三人就可常在一起、讲文习武跑马射箭,干嘛要分手哪!”王柏堂拍手赞道:“杜师弟此议甚佳!杨师兄意下如何?”杨衮道:“此议虽佳,细想却不可行。一则百善孝为先,二位师弟不先回家看双亲,与礼不合;二是此地离火塘村有千里之遥,而火塘村据代州更是遥远,三人一路食宿,少算也需百两银子。愚兄家境贫寒、向无积蓄,当年葬母还是靠众乡亲资助。多年未返故里,村中必定人事皆非往昔,愚兄去哪里筹借这笔路费呢?”杜柏英道:“照师兄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