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铜锤换玉带(2 / 6)
天下,屡立战功,很讨郭威喜欢,就把他册封为守宫太子。郭威死后,柴荣继承王位,历史上称为柴世宗。
且说郭威灭汉建周的消息传到晋阳,晋王刘崇气的七窍生烟,怒火万丈。一心想发兵中原夺回汉室天下,为侄儿复仇雪恨。可惜河东地薄人稀,将少兵弱,有心请火山王帮助,又担心杨衮对汉朝不满,不会听他的。于是,就派了个官员去火塘砦王府试探杨衮的态度,恰巧杨衮身体不适,不能出山。刘崇就采纳了谋士的建议,自称皇帝,改晋阳为太原,国号仍是大汉。因为太原在汴京的北方,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北汉。
刘崇即位后,又派大臣到火塘砦与杨衮沟通关系,封杨衮为北汉‘中书令’。(注:在历史上;‘中书令’是国家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官名,大都由皇帝的兄弟、叔伯等直系至亲担任。刘崇设的这个官位,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虚衔,目的是让杨衮觉得自己很看重他,甘心为北汉国卖命而已。后来,北汉又把这个官位转封给杨继业,所以,人们才称杨业为‘杨令公’)杨衮的忠君报恩观念重,认为:汉先帝刘知远对他有知遇之恩,大丈夫要恩怨分明,所以,他接受了刘崇的封号,同意继续做汉臣,但不愿去太原随朝伴驾,仅答应日后刘崇征讨大周时,或大周侵犯北汉时全力相助。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官位高,更不是和周朝有仇,主要是报恩思想所决定。
刘崇深知北汉国小民穷,难以与周国对抗。在国策上采取两项主要措施,一方面在国内招募有能为的人入朝为官、为将;一方面学习石敬塘,暗派亲信勾结辽国,把宫内本来就不多的珠宝、财务送给辽国,并在给辽主的国书上无耻地称辽主为‘叔皇帝’,于是辽主答应作北汉的强援,在北汉进攻周国时,或周国进攻北汉时出兵援助。
周太祖死去,柴荣继位,刘崇认为时机已到。就集中了五万兵马,又请求辽国出两万骑兵协同作战,同时通知杨衮领火塘杨家兵到潞州汇合。这时火塘军已发展到五千余人,其中子弟兵占三千人,作战能力较强。杨衮正整军出动,这时,太原传来的情报讲:刘崇已投靠辽国,这次攻周有辽国骑兵参战。杨衮得知这个情报后,全力助汉王的决心开始动摇。他助汉攻周是为了报恩,但辽是敌国,他决不愿同敌人并肩战斗。可是又担心情报不准,就决定大军待命不动,自己领王柏堂、杜柏英、王金锁、王喜、宋平、宋安及杨洪、杨安、杨明、杨杰四铁卫,只带五十名骑兵前往潞州观战。
周世宗柴荣得知北汉要发兵进攻大周,十分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