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集团的核心(1)(3 / 4)
重臣裴蕴把姜松的上奏念给群臣听,姜松把不同意吐谷浑求和的各种利弊详细进行叙述。并在奏折中调侃,说什么早就感觉到一些朝中腐儒、酸儒会同意吐谷浑的求和,这是误国之言等。
面对姜松奏折中的讥讽、调侃甚至是辱骂,朝中群臣没有一个轻易出面反对,一旦反对的话就竟未着自己是误国。那些收到吐谷浑使臣重礼的官员同样默不作声,收到礼后心里还是虚的,特别是姜松在奏折中预言什么吐谷浑使臣会行贿重臣,这一下子把收到重礼官员的嘴巴给封死。
见群臣听了姜松的奏折后,没有官员再反对,皇帝心里很高兴,幸运没有下定论,否则就真的迟了。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事,还会让皇帝很为难。
“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赞成姜松的建议,那咱们就不必再和伏允讲什么和了,告诉伏允的使臣,吐谷浑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伏允立刻向姜松大军投降,所有吐谷浑人无条件接受姜松的处理,否则就是自行死路。”
皇帝下了定论、调子,谁还敢轻易反对,那不是找不自在吗?再说了,朝中群臣谁不清楚皇帝的性格,都知道皇帝爱面子,一旦有了定论,再进言就是对牛弹琴,不可能再听得进去。
朝中重臣、利益集团虽然都不想让姜松再建功立业,但皇帝有定论后,谁也不会愚蠢去反驳。就算是宇文述这样的重臣,杨玄感那样的权臣也不会为了吐谷浑而和皇帝翻脸。
伏允派出的使臣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乖乖的返回都城伏俟,心中虽不甘,可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皇帝的决定。虽努力向朝中的重臣求援,却没有什么用。
就在伏允使臣离开洛阳后,光化公主的书信也到了,皇帝看后摇摇头。此时的皇帝当然不会为了光化公主而停止姜松对吐谷浑的攻击。毕竟皇帝杨广不是昏君,是想干大事的皇帝。修建大运河、修建战道、考试选拔官员,这些事都是具有划时代感的重大意义,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吐谷浑使臣返回都城伏俟后,伏允可汗得知隋朝皇帝不愿望求和,心里很是感叹,甚至有一丝丝的忧心忡忡。数百年来,吐谷浑越来越强大,逐渐吞噬了中原大量的地盘,对西域更是差不多达到统一的局面。这绝对是辉煌的历史,现在不仅受到铁勒诸部落联军的打压,还被隋中大军打到家门口,随时有被歼灭的可能,伏允不忧心才怪。
伏允召集手下的万夫长、千夫长再次研究对策,毕竟此时关系到吐谷浑生存的问题。姜松率领的十万大军虎视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