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无题(9 / 13)
“其实说到底,粮食还得靠生产,而生产又要靠百姓,百姓需要的是安定以及秩序,只要让百姓安定下来,同时制定合理的秩序,广积粮是水到渠成。”魏征笑着说道。
萧守仁边听边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魏先生说的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实是不会有什么成效,可是以后如果连年征战,民生疲惫,先生今日所说的定能起奇效。”
萧守仁一针见血,不仅仅把魏征这种说法的弊端委婉地指出来,还顺带着夸了魏征一把。
魏征也是点了点头,他先前还确实是没有想过时间长短的问题。
“魏先生,请继续说下去,刚才说道生产了。”萧守仁见到魏征皱着眉头在思考时效问题,便开口问道。
魏征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如何打仗我不算太懂,可若说如何生产,我还是略窥门径。还请主公择日颁布法令,将黎阳郡周边流亡的百姓召集起来专门从事生产,这些事情可让郡守和手下一帮官员来做,魏某毛遂自荐,请求监行。”
“这没有问题,可还是需要细化,不知道魏先生可有更细一步的想法?”萧守仁知道魏征这是在用黎阳城做试验了,也只有黎阳城现在是在萧守仁的控制范围内。
魏征微笑道:“首先的一点就是由主公和郡守号令,为百姓提供土地和耕牛,让他们有从事农业生产之根基。
而收获物则是按照比例由我们和农民分成,这方面关键在于两项决策,一是均田制,一是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的基础却是均田制。”
旁边的杜伏威点了点头道:“这种方法如果推广起来极好,当初我父辈就是身受益处,我记得大业七年前。大隋都是这种制度,可后来却少有实施了。”
杜伏威本是农户出身,对于这些并不陌生。魏征点头道:“法令很多都是好的,不断进步,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能不能实施。
有的时候,当权者总是自以为是,不理会民生,虽有法令,却是不断地后退。其实我说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北魏的时候就已经实施,北朝各代沿袭。断断续续地改动。
先帝在时,颇为开明,重颁均田制,减少百官的所受的永业田,增加普通百姓耕田数量,丁男一人受永业田二十亩、露田八十亩,奴婢亦同。
这措施极大的激发了百姓地耕种热情,先帝随后又实施了租庸调制,提高劳役年限,减少力役时间。
每丁每年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