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暗流(上)(2 / 3)
题,那就是为这些工厂招工,虽然在工厂建设的同时他已经和这些德国商人一起开办了各种短期的培训班,但是培训出来的工人和工厂所需要的数量相差甚远,更让他头疼的是,很多人宁可沿街乞讨也不愿意来“洋人的工厂”工作。在他们眼里,大清国的子民哪里能卑躬屈膝的给洋人干活?虽然林云想尽了办法,可是来工厂应征者还是人数寥寥。
面对这样的情况,林云感到有些棘手,也感到深深的悲哀,一个封闭的愚昧的政策对于民众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而这样的影响又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怎么办?这个问题亟需解决,否则工厂建成后将因此无法生产,自己的计划就会就此夭折。
其实站在这个时代的人的角度想一下,就很好理解了。开放港口,通商、允许洋人开办工厂,这些东西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纸不平等条约,这是丧失国家主权、出卖国家利益的卖国行为,是耻辱,也是人们最为痛恨的。
但是耻辱怎么消除?难道还死守着老祖宗的祖训落后下去?难道非要等洋人用枪炮来打痛了之后被迫委屈的接受西方的先进科技?富国才能强兵,强兵需要富国啊!
必须采取强制手段了。林云下了狠心,等你们自己觉悟,黄花菜都凉了!一项按户抽丁的政策迅速制定并开始实施了,凡是家中有男丁者,必须按比例出人入厂做工,在强权面前,人们抱怨归抱怨,该出人的还得出人。另一方面,林云相继设立了三所新式学堂,其中还包括一所女校,当然这一条很受夫人的支持,以至她辞去了报馆的工作,亲任女校的校长。开办新式学堂,林云的目的不外乎一条,开启新一代人的智力,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开阔其眼界,活泼其身心,成为新世界的建设者!
林云的所作所为,渐渐的引起了张之洞的注意,本来这个年轻人是很为他看重的,他觉得林云是个很有才干的人,特别是在训练新军、指挥作战上表现出让人称羡的才华,可是随着林云在处理和德国人的冲突之后的种种行为来看,他隐约觉得,这个年轻人正在一步步的摆脱自己的控制。
同意林云将军校搬迁至襄阳,他就有些勉强,若非考虑到德国人吃了这样的暗亏,恐其另寻事体,加之襄阳地方官员们的联名恳求,他还真的有些不愿意,等林云请调新军入襄阳驻防时,他便拖延了些日子,可是林云请调一次便没了下文,倒让他觉得自己多心了,再一想想还是要拉拢为主,也就准了林云所请,将新军调驻襄阳。
待林云将德国人引去襄阳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