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东南自立?(2 / 3)
其时,李鸿章有些自嘲的想,天意如此吧,两广独立又能改变什么呢?至于孙中山,他已经失去了兴趣。
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在自己接到那封电报的第二天,香港总督卜力致电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谓李鸿章北上经港时,拟允孙中山到港与李商谈合作。索尔兹伯里复电,谓英政府对孙中山五年驱逐令未满期,不许卜力向李鸿章谈与孙中山合作事。
七月二十日,孙中山到香港海面,香港警署以五年驱逐令未满期,不准登岸,合作会商未能进行。七月二十一日,当李鸿章离粤准备北上时,英国遂放弃拥李据两广独立计划,兴中会与李鸿章合作尝试亦告流产。
而李鸿章在上海停留了一个月之后,便又接到来自张家口的电报,他只得继续滞留在上海,头上顶着北洋大臣的称号。
“《危局独撑,国事尚可?》”李鸿章的目光从摊在书桌上的报纸上挪开,喃喃的念着那篇被自己看了无数遍的报道。
“人望,你已经得到了如此巨大的人望。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李鸿章疲倦的在椅子上坐下来,似乎在问远在千里之外的林云,又象是在问自己。
在上海滞留至今,观望了这两个月,他却越来越觉得对局势更加难以把握了。东南诸省虽然签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却仍有各省军民或明或暗的向张家口方面提供各种援助。自己虽然又被任命为北洋大臣,可是失去了直隶总督和议和大臣的头衔,即使去天津又能做什么呢?
就在他刚到上海不久,广东惠州爆发起义,一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孙中山并没有放弃其武力手段,可他偏偏挑这个时候举行起义,其心安在?就李鸿章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孙中山此次举事,是想借助日本方面的力量,但是他终于还是没能完全取得日本方面的信任,这次起义再次失败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李鸿章摇着头,放在书桌上的手微微颤抖着,长长的指甲划过报纸,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从在广州时与香港方面接触以及后来协定《东南保护约款》时,他就认识到列强此时还没有下定决心瓜分中国,义和团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罢了——一个继续打击国人信心的借口。然而在他们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横空冒出来个林云将他们的计划一下便打乱了。
林云的能力表现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去达成他的战略目的——这几乎是一个高明的统治者才具备的才干。正是这个年轻人,在干着一件谁也无法想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