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光绪逊位(1 / 5)
广州城内,到处洋溢着革命的热情,二月二十八日, 命军的名义发布了《中华革命军起义檄文》。文中称:“夫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而非夷虏之中国也。……故鞑虏一日不歼灭,即主权一日不收回,汉族一日不存活。今政府已立,大汉即兴,鞑虏罪恶贯盈,天所不佑。凡我汉族,宜各尽天职,各勉尔力,以速底鞑虏之命,而赞中华民国之成功……”这是“中华民国”首次出现于正式的公告之中而为世人所知。
响应广州起义的,还有黄兴、刘 一、马福益等人组成的革命军,他们以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的萍乡为起义地方,集合了三万义士。当时中国中部饥荒,江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东南部和扬子江上游沿岸,皆陷于饥 ,工人因米贵减工而失业,萍乡矿工遂首先发 难,四周徒党起而响应。
萍浏醴的起义,在萍乡起义者多为煤矿工人,在醴陵起义者多为防营兵勇,在浏阳起义者多为洪江会党。每股约万人,浏阳一股为主力,自三月十六日发难于文家市、牛石岭、南街市、西乡、大光洞、和萍乡上栗市、案山关起义军相呼应,蔓延至醴陵、衡山、宜春诸地。
革命的风潮愈演愈烈,而清朝的各地方督抚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之被动。三月 七日,张之洞电请光绪下谕扑灭革命军。未等谕旨电告,便联合湘、 、苏、赣等地疆吏分别出兵围剿。然而战事并未如他们所设想地那样顺利,在湖北的军队中,就有不少同情革命的低级官佐和士兵,江南的新军中,同情革命者亦不在少数。所以双方打打停停。总是没有彻底的将对方消灭掉。
面对如此局面,林云一方面加紧扩充武备、编练新的陆军,一方面通电全国,谓:“革命者有二源,一为政治革命,即政府无满汉之分,只求改良政治,富国强兵;一为种族革命。即孙文、黄兴等领导者也。今各地种族之革命灼烈而政治之革命式微,实为中华各民族之不幸,革命前途之歧路。当此时,宜贬斥民族之分裂而只求政治之革命……微词大义,望各地革命志士迷途知返,消弥分歧,共建政治之革命也。”
此电一出,全国哗然。
支持者自然高呼林云乃是公心为国,体例求存之栋梁,其中不乏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撰写地文章在报纸上为林云摇旗呐喊。而反对者如孙中山。黄兴等人,则立即发出一电反击,电文略抄录于此: “……林云、杨度等不明大义,罔识种界,认贼为父,呼贼作君。竭逆军全力,自戕同种,其人之罪,涸洞庭之水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