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蜕变与新生(2 / 6)
想起被日军掠夺去的“定远”号,终有一日。中国的海军会雪洗前耻!
他一边小口小口地喝着滚烫的茶水,一边继续看着那份报告。可喜的是,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在发 展。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也就是在七十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矿务局、电报局等相继出现。
从报告上来看,一八七二年,就由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 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 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这个轮船招商局。目前仍在运营之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其营业的利润也越来越丰厚。
“这应该算是‘国企’了吧?”林云看到这里,心情略有些轻松。他的目光落在工业矿业这一栏上。带着一丝焦虑,他找到了那份编号 1458地文件,誊写的人用的是蝇头小楷
中国近代矿业是从机器采煤开始的。大致看完之后,林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文件中显示,在一八七五年五月,清政府同意李鸿章等人分别在直隶和台湾试办煤矿,后来台湾基隆煤矿成效显著,年产量达到54.000,它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到了一八七七年,李鸿章又派 人筹建开平矿务局,于两年后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产量逐年激增,至前年,也就是一八八九年,已达247,000,有力地抵制了洋煤地进 口。在这份文件的附件中写到:输入天津之洋煤,历年递减,至于四年前已减至三百零一吨,今年更减少为一百吨左右,此项实赖开平矿物局之功也。
在接下来的一页报告中,林云看到了熟悉的汉阳铁厂,眼前的文件则详细的介绍了该厂的历史和现状,那还是在一八九零年的时候,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一八九三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地铁除了供
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当然,林云也没少从该厂 至少在襄阳刚开办工厂的时候,他还曾从汉阳铁厂购买了大量生铁。
再看电报业的发展,也好歹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雏形。早在一八七九年,李鸿 江、苏州、上海、紫竹林、清江浦等处设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