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蜕变与新生(5 / 6)
大刑,震慑作用比起枪毙来好很多。既然报纸上都说这是‘共和第一案’,自然是越轰动效果越好。”
林云想想也是,同时也懒得跟他解释什么“人道主义”。在他看 来,能震慑人心,起到作用,避免更多地人走上刑场。就已经很人道 了,再说,这年月谈什么人道,不是显得忒虚伪了么?
虽然对中国来说,共和、民主,都是新生事物,但是不可避免的要打上很多传统的烙印,关于这一点。林云早有预料,因此对官场上的种种积习和弊病,他并不感到意外,但是。他也同样不打算姑息和纵容,在这方面,他把这个重担交给了郭松龄。
也只有郭松龄这样的冷血无情,才能镇的住那帮家伙。
而自己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中国这艘大船驶向正确的道路。他不敢说自己的想法和所做的一切就完全是正确地。但是他有这个良好的愿望和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有着相当的现代知识去避免弯路。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林云很清楚的意识到,强兵,首先要富国,而国之富强,不是靠人们地良好意愿就能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他和同盟会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孙中山的意见,是多向外国借款,用以发展民生,这一点也是他所代表的同盟会的大体意愿。但是向外国借款,势必要拿中国的矿产开采权、海关税收,甚至是修建铁路权去抵押,等于给自己地脖子套上一个沉重的枷锁。
而在整体的经济建设上,他们又拿不出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所提倡地,依旧是洋务运动的那套官办工业,对于民族自身的工业发展,并无多少指导性的意见。
针对这些意见,林云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心提出两个法案。而拟就这两个法案时,他意外的得到了夫人的帮助。林夫人与他在上海分开之后,一直托庇于其亲戚家中,直到林云正式就任大总统前夕,才匆忙从上海赶往北京。
这两个法案,一个是《国家经济建设实施法案》,一个是《发行国债法案》,而针对这两个法案,国会里开始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大辩 论。
“要我说,直接签署实施就行了,和那帮家伙费什么口舌。”某人一边摸着自己脸上的长长的伤疤,一边冷笑着说道。
“其实,他们主要还是没有领会总统的意思。”叶猛飞一身笔挺的西装,显得格外潇洒干练。他取下眼镜,用手帕擦着镜片,“孙先生特别对于国债法案尤为反感,认为此举乃是借国家之名义,搜刮民众之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