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美国参战(1 / 5)
共和七年四月十九日,美国参战了。
仅仅时隔一年,原本宣布“不参战”的美国就迫不及待的卷起了袖子准备远渡重洋,投身到战火连天的欧洲大陆大干一场了,这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他们的野心从来就不会因为两个大洋的阻隔而收敛,相反,这更能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林云对于美国的参战声明倒是很客气没有挖苦讽刺,毕竟他干的事情足以让美国的政客们和他来一万次西部牛仔式的决斗---如果他们能手持武器冲到林云面前的话。
大批的军火和成千上万吨的各种战争物资从中国的各个地方汇集起来,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最后又通过许多个港口被装上适合的船只,分成多的让人咋舌的船队,沿着南中国海穿过那些著名的海峡,无视风雨,一路向南,向着目的地固执的前进。
和这些船队相伴的并不只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国的海军蹒跚而坚定伴随左右,在这些舰队中,既有十几年前购自欧洲的老实铁甲舰,也有中国最新建造的重装甲巡洋舰。这些战舰让活跃于海洋上的海盗们闻风丧胆,避之唯恐不及。
仅仅一年时间,来自中国的武器就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抢手货。稳定、耐用、通用性好,成为了“中国制造”打入欧洲军火市场的专门标签。
精于算计的美火商们、那些代表着各自财团的公司经理、掮客无不为之嫉妒的双眼喷火,他们大叫大嚷,上蹿下跳,竭力撺掇政府尽快参战。用一名参议员地话说:“我们简直等不及卖掉所有我们能生产的任何东西啦!”
一九0七年的美国显然还没有陷入孤立主义的圈子里,政府也好、众议院和参议员也罢,甚至是军队里那些早已摩拳擦掌急不可耐的将军们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关乎国运地豪赌,他们只能前进。至于畏缩的情绪,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还没有正眼去瞧呢。
如果说他们中有毕竟还那么一两个清醒理智的人,那只能是从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上亲历过的美军观察员了。在一份军事观察报告中,对于欧洲战场的详尽观察,特别是对于来自中国的新式武器的观察,使得这位名叫特纳地美国陆军上校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赏识----那是这份报告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我于9月5日抵达前线,在十一天以前,德军转而面向追击他们地英法军队时。他们在西线有一个最坚强的阵地。在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河流蜿蜒向西,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