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东线战况(4 / 5)
自己创造地,而是由当时地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地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内线”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
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然而泰仑堡战役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
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中旬到9月初,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
这样,就使得奥军第l和第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发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
奥军将军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底,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10月初,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于奥军方面局势严重,德军不得不加以援助。于是,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大部分德军,被改编成为新的第9军团,奉命开到波兰的西南角上,并从那里协同奥军一起进攻华沙。可是,俄国这时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俄军重新改编以后,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反攻。
俄军不仅击退了德奥联军的猛攻,而且自己转入了进攻,随后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亚。
尼古拉大公用7个军团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方阵”。其中,前面3个军团组成为突击集团,其左右两翼各由两个军团进行掩护。此外,还有一个第1军团,也已经侵入了东普鲁士的东边一角,并在那里同一支弱势的德军进行战斗。
为了应付这个危险局面,德军把整个东线的指挥权交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3个人。他们以德国边界内的平行铁路网为基础,拟定了一个新的反攻计划。
德军第9军团在优势俄军的压迫之下,逐步向后撤退,有系统地破坏了波兰境内那些本来就不发达的交通线。第9军团退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