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煤液化(3 / 4)
作小组的总部就在奉天,叫几个人过来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没多大的功夫,嘴边留着两撇胡子的林少泉便带着化工方面的专家周宇,还有机械制造的欧田锋赶了过来。
“这个煤液化技术真有这么重要,上面的说明写得有些神乎其神。”叶重见几人到齐了,直接开口问道。
周宇是阜新化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之一,算是东北煤化工业的元老了,听叶重提出,当下道,“以目前发现的石油矿来说,延长油矿属于低渗低产油田,一般的油田生产10万吨的油,大概需要打60到68口井。而延长油矿打井的数量是其五到六倍。绝大多数成本都用在了打井上,想要将产量提升起来极其不易。独山子油田需要打的井也比较深,产量无法上规模。一年能产出4到5万吨就不错了。目前已经发现的油田只有玉门那边,产量大概能提升到年产40万吨左右,青海柴达木盆地在尕斯库勒地区发现的几个油汽田一年大概能产出40到60万吨左右。”
“由于这里面还要出售相当一部分给日本,所以真正能自用的,不会超过70万吨。”周宇道,“随着东北道路的完善,汽车,船舶业的兴起。对于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光是今年新建的几个大型汽车厂与拖拉机厂,规模上直接比起以往要翻了一倍多,再加上农用机械,航空运办输业的发展,最多不出五年,70万吨便无法满足东北内部的需要。而现在几个油田还在建设阶段,并没有产出原油,至少要过个两到三年的时间,产量才能提升到上述规模。”
“也许还能发现更大的油田,不过东北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未知的变化上,无论是东三省,还是内蒙,外蒙,以及陕西,都有大型的优质煤矿,这些是煤液化的基础。虽然初期成本投入大,不过从长远来看,拥有煤液化技术,对东北有益无害。”
叶重又问了几句,对比了一下煤液化和现在石油开采的成本,发现煤液化的成本虽然高,但并不是不可以接受,尤其是缺乏石油的情况下。二战后也是在开发出了中东大量廉价的石油之后,煤液化才彻底失去了竞争力。不过民国并不缺石油,真要把几个大油田都开发出来,未来三四十年内的供给还不会出现问题。建一个像点样子的化肥厂就得好几百万,眼下化肥的使用在东三省的使用都还只是小规模的运用,毕竟化肥正式生产还不过两年多,以治下的经济与交通基础,推广到全境,至少也要四五年的功夫,而且还要大量的民资参与进来。而陕西,甘肃,新疆,加上东三省除了铁路上的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