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南方(1 / 9)
民国时期的山西,经济并不发达,其义务教育要保证7080%的入学率,经费筹措自然至为不易。如何管理这些经费,也就更为关键。阎锡山的办法,是将经费的使用权和监管责任具体到部门和个人;并在各县成立专门的“义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及严格的预算审核机制;此外,还推行财务公开,收支状况须按期在各校公示。
这样的透明制度想要贪污,挪用教育资金是极其困难的。
“兴帅在东北兴办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大手笔,
奉天理工大学,医科大学,交通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及已经施工在建的
西安大学。兴帅比起来还差得太远了。”
阎锡山在教育上下的心血远超旁人想象,
也愈发感觉到叶重重视教育的可贵。
对叶重也是很佩服的。
“这不一样,山西的经济基础没有东北好,
你治理的地方也不比我多,
无所谓投入大小,关键是你兴办教育的决心不在我之下。
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叶重笑道,“
放眼全国各省督军,
似乎只有百川兄跟我是同道中人,
兴办教育,
发展实业,
修建兵工厂,
无一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只不过民国要一统,
你这个兵工厂本来也是用来自卫的,
现在北方不会再爆发内战,
直接用于国防,
也算是物尽其用,百川兄不必担心白建了。”
有兴帅这番话,
我也就放心了。”
阎锡山道。
“对于那些洋人在民国兴办的学校,
兴帅怎么认为?”阎锡山问道。
“根据中央的统计,
到目前为止,各国列强在民国创办的学校已经超过了15000家。
在校人数超过了80万人。以教会学堂为主。
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虽然提高了民国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不过也有些奴化教育的性质,
并非西式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