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泱泱华夏(大结局)(1 / 6)
中**队在高歌猛进,用举世惊叹的一日百里的速度在宽阔的东线战场不断奏响胜利的乐章。在1918年的8月初,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了:世界大战结束在即!
一家欢乐几家愁。
英法美比军队包括中国远征军的西集团军,在击溃当面毫无抵抗意志,因为缺乏必要的粮食补给而赢弱的德军后,大量的俘虏充斥在战俘营里消耗着粮食,而面前的铁路、公路无一完好,协约**想快速挺进德国也只能望路兴叹。当初,因为大轰炸而兴奋的将军们现在开始诅咒大轰炸了;当初为协约国有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而喜悦的政治家们,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起中国皇帝在“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战略了。
不仅仅是他们在审视,恐怕欧洲人中最先明白过来的是德军参谋总长鲁登道夫将军了。这位被誉为“伟大的战略家”的将军从东线突然爆发的进攻中很快就回过神来,开始考虑、反思、回味这场对他、对德国来说的失败战争。
将军从中**队驻俄国一个师突然变成了强大无匹的百万大军这个事实中看出了问题,看到了北京那位年轻的战略家实在比自己“伟大”
了不少。从军事战略的层面上看,那位皇帝用一个师的按兵不动麻痹了几乎所有的德国将军,而攻击土耳其、保加利亚,打通黑海通道。又为中**队在3个月内快速集结到东线发起进攻提供了战略上的运输保证!
1个师,20多个师,悬殊的数字在三个月内就被中国人填平。再往前推,中**队在西线的“客气”表现和大轰炸、大海战成为鲜明的对比,中国皇帝想用战争削弱协约国,击败同盟国的策略通过一次次海陆空的战役完全达成了。现在,德军参谋总长就是千万个不愿意,也必须、只能考虑向中国远征军东集团军群司令官赵尔陆投降!当然,抛开政治、种族、宗教、文化、血缘关系不谈。从个人的感情来讲,鲁登道夫愿意向中国上将投降。
因为,真正击败德国的不是其他协约国家,而是中国。因为,中国将军具有的军事韬略和眼光值得德国将军去尊敬,去亲近。因为,中国轰炸机在飞临柏林时没有投下炸弹,而是一张张的德语“安民告示”……
当然,德国人中少有象鲁登道夫将军站在这个位置上,把事情看得如此清楚的。政治家们还在争取与英国、美国的和解,还在为“中国为什么就没有选择同盟国”而烦恼。还有人主张把新的征兵计划在乱纷纷的德国推行下去,组建大约12个轻步兵师去抵抗中国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