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凡尔登和索姆(1 / 5)
德国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值得称道。
渗透突击战术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刷新了德军的进攻理念,在花费更小的伤亡代价之下,能够取得比以前更有效的进攻战果。现在,这种突击进攻手段已经普及到了一线的几乎所有部队。而且,德军为捕钦揭塾衷谂诒擞蒙嫌辛诵碌拇淳佟捕钦嬲较卟还?英里的长度,却集中1478门大炮和掷雷器,达到了每公里100门大炮的可怖密度。如果按照庞大的“大贝尔塔”的体积来算,炮与炮之间的间隙不过5米左右。当然。德国的炮兵阵地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根据各种大炮的特性分布成的几条远近不同的炮兵阵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火炮都是75mm以上的中、大、超级口径火炮,配备在德**队中的迫击炮和37mm的速射炮并没有计算在内。
火炮,是德军整个战略中的制胜法宝,用火炮消耗协约**队是总参谋长的企图。
420mm的大贝尔塔囱炮成为主力,这种炮身管长为口径的12倍,最大射程达到14公里,炮弹战斗部重达900公斤,是德军攻克列日和那慕尔要塞的头号功臣。这种炮具有优良的曲射性能,射击时高低机可以打到70度,方向射界也有20度。弹药采用穿甲定时信管和榴霰弹两种,是运用在陆地战争中口径最大的火炮,也是克虏伯工厂为德军做的一大显著贡献。(另外,克虏伯工厂在随后还制造了口径为210mm,射程达120公里的“巨人”加农炮。)
德军还用有一种性能优良的速射炮,口径为130mm(5.2英寸)的野战炮能够用每分钟10-12发的速度发射榴霰弹。这样的发射速度加上一定的火炮密度,对协约国地防守部队来说无疑是噩梦。最为可怕的是一种叫掷雷器的武器,这种武器采用火药和机械的双重推理,让球型的、装填了100多磅高爆炸药和预制金属碎片地“雷”按照弓型架赋予地弹道抛射出去。其发射速度可以用“接二连三”、“连绵不断”来形容。威力强大的弹药可以杀伤半径150米内的生命,能够把战壕体系成段成段地化为废墟。
除了火炮以外。德军还准备了毒气弹、火焰喷射器、一些改良型的自动火器(轻机枪)和一种威力巨大的手榴弹。一线的部队每个战斗班都配备了强大的火力,不过,按照战役命令。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攻击。还需要在攻占-撤退-再攻占-撤退之间循环,以期吸引大量的协约国部队进入炮兵早已经标定好射击诸元的地段予以杀伤。当然,这是在炮兵基本摧毁凡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