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 ~混乱~(5 / 7)
喊着“接强援”,以俄拒日。一边也要求朝廷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这些务实的督抚都看出来一头扎进俄国佬的怀抱里有些不稳妥,对于俄国人。三大总督都还是怀着一定地警惕。
此时的英国也正在为俄国在远东日益做大挠头,“三国干涉还辽”让德国、法国、俄国这三个强国走到了一起,够让大英帝国头疼的。偏偏正瞌睡大清就送来个枕头,有威海卫作为母港,英国远东舰队就可以随时看住长江流域,让俄国人多少有些忌惮。应该说,租借威海卫这个事情属于大清和英国双方情愿,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是英国人对威海卫这个地方本身并不看好。因为威海附近的烟台和青岛都已经开港通商了,而且地理条件都好于威海卫,所以商人不大愿意在威海投资。而英国人租借威海卫的时候,条文里没有明确租期,这让各国的商人更是不愿意把钱扔在这里,并且条约里允许清国的船舶随时停泊在威海卫。
经营威海卫这个事情,既然商人不愿意来投资,那么就只有英国政府出钱了,自从两次布尔战争以后。英国就有些国库吃紧,这几年欧洲的经济危机,更是让这个“七大洋上日不落”的超级大国也觉得手头前所未有地窘迫,没有经济利益的威海卫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扔又不敢扔,否则俄国人更在远东肆无忌惮了。所以,向来以财大气粗著称的大英帝国也只得在山东就地招募士兵。“华勇营”就是那个时候地产物。
英国人租借威海卫的时候。北洋水师已经沉入海底,按照英国人的预期。大清二十年之内是很难再建立一支海军了,所以英国也假意大方,允许大清的船舶在任何时候停泊在威海卫,即使是战争时期,也不例外,这个条文让杨士琦和陈铁丹钻了空子,他把舰队停泊在威海卫休整,又派出驱逐舰巡视海面,不但可以威胁袁世凯,同时还可以给英国人施加压力。
英国公使正在极力拉拢杨士琦、庄虎臣这样肯对俄国开战的地方实力派,对杨士琦的做法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同时命令英国驻威海卫领事给袁世凯施加压力,命令他将军队撤回济南。陈铁丹带着舰队在威海卫里躲清闲,而杨士琦则在上海琢磨着怎么对付袁世凯和徐世昌。
徐世昌带着几十人的亲兵卫队坐着德国汉堡罗萨公司的火轮船从青岛出发,一路上无暇看海上的美景,急匆匆地往上海赶路。等到了吴淞码头,发现没有一个人来迎接,让他心里很是不爽,但是不爽归不爽,这些只是面子,拿下这个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