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支手枪引发的血案 (6)(17 / 24)
的决定。
这个年代虽然中国人和日本人长相差别不大,外观区别可不小——中国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普遍矮而壮;中国人喜欢往地下蹲,日本人喜欢弯腰鞠躬。
便衣队要求很高,个儿太矮的不要、镶金牙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脑子傻的不要……反正是一通挑选,山下次郎和其他二十几名聪明伶俐的鬼子入选。
日本人办事认真是个优点,便衣队弄了两个汉奸当教练,封闭训练,举止神态都要学中国人,便衣队内部都不许说日本话。这俩汉奸一个叫孙建平,一个叫王德保,平时对日军极为恭顺,日本兵都说他们是“皇军的朋友”,教起鬼子来非常用心。
不久,日军就认为侦察队可以出动了,打算去偷袭附近的八路军。
第三十四节
可没想到第一仗就被打了埋伏,侦察队被轻易识破,二死一伤。
日军马上彻查原因,检查下来啼笑皆非。原来,日军为这些便衣队员配的服装都是从城门口当地老百姓那里弄来的,五花八门,穿上活像山东农民。
那年代没有化肥这一说。农村都是积有机肥,农民经常大早晨背个粪篓子出来拾粪,在鲁中东部农村很常见。
李铁却从这个很常见里看出了不常见:拾粪都是沿着大路拾,来往的骡车、马车、驴车留下的粪蛋沿着公路捡就是了。蹊跷的是这几个人怎么跑到公路两边的田野里去拾粪?农民拾粪从来都是低着头看着马路一路走下去,而这几个人却边走边东张西望。
于是,李铁就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鬼鬼祟祟走来——捡粪的还成群结队?
一开口,口音不象当地人,怎么听怎么别扭。拾粪的说话不象当地人?拾了粪运回日本去?
如此怪异的一伙人,你要是李铁看见什么反应?
经过自行检查,松下少佐决定加强语言训练。
在松下的检查督促下,一个个的鬼子学习中文很刻苦。十几天以後,他们终于一点鬼子的腔调都没有了。
“这下应该没有人再把我们当鬼子了吧……”他们心想。
一天松下派一个鬼子去集市上去弄点虾炒了吃。在集市上,他看到了一位捕虾的老头。
于是这个鬼子心血来潮,满怀信心地用当地话向这位老头打招呼:“老伯!你知道我是哪里人么?”
老头答:“你的口音听不太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