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吏治和公务员考试(2 / 4)
是中高层的职位基本都是靠举荐,招揽,没有一条正式的途径然士子们进入官场。
现在公务员考试公布后,尽管公布的公务员考试章程里说不考文章经义,只考格物、经济等科目,但是这些考试内容对于清末民初时代的学子们而言已经不陌生。
实际上早在前清时代科举正式停止之前,就已经不再考文章经义,而是转考格物经济外交等学科,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特科。
虽然靠的内容学子们已经不陌生,但是公务员考试里宣布招收的人数却是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之外,因为首批公务员考试将会在所有省份同时开考,而首批录取的人数初定为两千人。
这可是两千人啊,不是两百也不是二十,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里头,少则录取进士数十人,多也不过三四百而已,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一次性录取两千人的例子。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种公务员考试出来的人员,并不会和前清时代一样,一上来就给个七品县官,而是作为最基层的科员,也就是前清等封建时代的吏员。
但是在苏系的体制中,是没有官员、吏员之分的,也没有设立官员品级、公务员级别之类,一般而言是以职务进行区分,最基础的乃是地方政府的各部门任职的科员,再上来就是各科的科长、各处的处长、各司的司长,但是也没有向后世那样有什么科级干部、处级干部之类的区分。
简单来说,当代苏系的公务员体制里头,只有职务之分,没有级别之分,而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政府雇员这种概念。
也就是说,公务员并不是什么铁饭碗,而是可以应聘也可以被解雇,狭义来说,最基础的一个科员和内阁总理都是政府雇员,两者不存在级别上的差距。
同时普通的科员可以一步一步晋升,最后成为知县、知府、省长甚至内阁总长。
尽管赵东云搞出来的这个公务员考试有很多地方都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国内学子的热情,甚至很多在日本留学的学子们得知国内即将举行第一期的公务员考试后,立马就是放弃了在日`本的学业,然后赶回国参加考试。
1909年九月十八号,备受瞩目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京师、沈阳、上海、广州、武汉举行,上述五个考场同时接受全国各地的考生报考。
考生报考,需要具备国内外高等中学以上学历或前清举人以上的功名,最后五大考场一共接受了工约三万人的报名,规模可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