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部分(3 / 7)
”
我点点头:“嗯,仅仅从谈话来看,她是一个正常的女孩,但是这种正常倒是不正常了。因为她的嗜好过于古怪。”
搭档:“没错,所以说假如不使用催眠方法的话,恐怕会颇费一番周折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我:“那你的意思就是说现在可以确定喽?她行为异常是因为家族中的那些多嘴的亲戚以及重男轻女的传统?”
搭档:“不不不,不完全是,那只是一个原始的点,真正造成她行为异常的,是后面的放大与扩散……这么说吧:当她知道来自于家族性别歧视后,产生了‘我是不被喜欢的’这个想法,可真正打击到她的,是她母亲。”
我:“啊?哦,你是指关于‘躲藏’那部分?”
他:“正是这个。虽然之前她目睹了父母的争吵,但三四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父母所背负的压力的,也就是说虽然这件事对她造成了影响,但并没有那么大。而之后,母亲所提出的限制——在亲戚面前少说,少动,尽量不要引起别人注意——这个命令式的要求毫无疑问扩大化了她印象中父母所争吵的内容。所以她会错误地认为,妈妈的要求其实等同于某种程度上的嫌弃。因为孩子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来自于家族的歧视,但是孩子本能地知道这么做的目的是降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存在感——躲起来——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消失、隐藏,甚至进一步演化为‘不存在’这个概念。”
我:“So?”
搭档:“So,虽然她家族中那些碎嘴的亲戚并没有直接对她造成什么严重的心理影响——毕竟那些言论的针对性更偏向于她的父母,但是她母亲对她的告诫却真实而确凿地影响到她的心理。加上之前她曾经亲历过父母的争吵以及争吵内容,进一步强化了记忆中父母因她而起的冲突。也就是在那时候,她完全而彻底地确定了‘我是被嫌弃的’这个想法。”
我:“嗯……是这样,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扭曲印象直接影响到了她现在的行为本身?”
搭档站起身去倒了杯水:“不,就算是这样也还没什么,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
我:“哪个?”
搭档:“你忘了?她是20岁左右才产生这种行为的,为什么?因为她刚刚描述过,在自己20岁左右,某次父母争吵的时候又带出那个话题了。不过我相信他父母之所以提到这个该死的话题,其实只是因为日常琐事而发生争执,翻出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