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2 / 6)
上设香案,中间立“德宗景皇帝”,就是光绪的牌位。两边的对联是从光绪的上谕中摘出来的:铁路准归商办,庶政公诸舆论。保路同志会街道分会天天在此开会,痛骂盛宣怀、端方、李稷勋。
最狼狈的是各级官员,他们上下衙门,原本就是张伞喝道皂隶净街,现在见了光绪的牌位,格于规制,只好下来叩头行礼,步行通过,再行上轿。可是每条街都有牌楼,这……这也太不便了吧?那么,绕行小街?可是这些刁民发现了,再小的巷巷他们也扎个牌楼……很多官爷最后不得不撤轿,跟班拿着衣包,微服步行偷偷溜过去。
罢市从七月初一开始,半个月不见停息,反有愈演愈烈之势。内外交迫之下,赵尔丰才搞出了七月十五捕人开枪的大动作。
【独立】
同志军搞七月围城,成都变了孤城一座。沿途交通被截断,各县向首府的解款全停。这时出现了所谓“水电报”。
一般记载,“水电报”由同盟会员龙鸣剑于城南农事试验场发明,他们将几百片涂了桐油的木片投入锦江,顺水漂向川南各地。木片上写着“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
这里要插一句,为什么木片只往川南传递?因为川南素来是四川的乱源。辛亥之前,同盟会依照孙中山“夺取长江上游”的方针,在四川发动五次武装起义,除第四次在川北广安举事,另外四次:江安、泸州之役、成都之役、叙府之役、嘉定之役,全在川南发生。连清廷组建新军,也规定只招川北人,不招川南人。
但也有人说,“水电报”是赵尔丰为了坐实蒲、罗等代表的造反罪名,吩咐田微葵、路子善等人伪造了“油粉兵符”,上写“调兵进省救援”等字样,投入江中,再自行捞起以为证据。没想到弄巧成拙,投入水的多而捞起的少,木牌顺流而下,反而帮助保路同志会传播了讯息。
最大的可能是两者皆有。据犍为人宁芷村说,他当时正好搭船从嘉定(乐山)回犍为,沿江看见许多木片,“捞起来看,上面有不同的写法,大都是报告消息,主张抗粮抗捐,组织同志军,坚持力争等等”。而且他看见很多人在岸边守候水电报,这时只不过成都闭城后第三天。
当时正在资阳模范小学念书的罗任一也回忆说,这种“水电报”被老师比作“檄”,“见方约七寸上下,厚约四分,有的两面写字,有的写一面。木牌上写的全是口号式的文字,反对铁路国有,争回川路自办以及铲除卖国贼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