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5 / 6)
力太差,几乎没有他们称为“硬火”的后膛枪,大都是土抬炮、鸟枪、大刀、矛子、梭标。
之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一是新军根本不奉赵尔丰号令,不肯跟同志军作战;二是同志军不扰民,如有违反军令者,必须按照袍哥规矩,当众自裁,自杀前还要在大腿上自穿三刀,所谓“三刀六个眼,自己找点点”。
也不需要扰民,同志军甚至不用自带粮草。每到一处,自有当地的码头酒饭招待,还会放钱到各军首领房中。兄弟伙需要用钱,只要说一声,就可以到房中自取,拿多少也有规矩等级,从两百个铜钱到两千个不等。这就叫“望屋吃饭”,全川袍哥一家,有人的地方就有供应。
成都独立之后,各方势力交错,赵尔丰兵权未释,新军各怀心事,立宪党争权夺利。川籍军官代表、军政部长尹昌衡则一手拉拢本地军人,一手加紧联络袍哥。
各方矛盾激化,12月8日,四川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在东校场阅兵,部队借名索饷,发动哗变。成都全城枪声四起,火光烛天,新军、巡防军散往各街,大肆抢劫,成都人称为“打起发”,不同队伍的士兵碰面,就大喊“不照不照”,意思是各干各的。整整闹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各乡同志军赶进城来,才平息骚乱。藩库八百万两生银被洗劫一空,商民损失不计其数。
这场兵变,帮助了尹昌衡上台,当了军政府都督。参与兵变的各营,只是回营了事。转过年,发了洋财的兵丁纷纷拿出钱来娶妻成家,人称“起发太太”,赶上成都旗人生计无着,抛售房地,有钱的丘八更是乘机购房置地,面团团当起富家翁来。成都人无可奈何,只能唱民谣道:“不照不照两不照,明年生个大老少”,以纪念这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革命。
尹昌衡当了都督,身兼军政职务,但他更在意的明显是另一个身份。他挂出了“大汉公”的香堂招牌,自封为大汉公的舵把子。都督要操袍哥,哪个敢不帮到扎起?尹都督前往成都各街的公口码头拜访,各公口码头都为他“挂红进酒”。尹都督一天进出都督府十几次,每一次出去都是长袍马褂,回来披一身的红绸红布,堆在床上,立刻又出去。都督府公事堆积如山,但显然尹都督认为酬酢袍哥更重要。
上行下效,继任的军政部长周骏也挂出了“大陆公”的招牌,其他部处也纷纷效仿,一座都督府几乎成了袍哥集中营。而哥老会提出“恢复汉族衣冠”,这帮哥子弟娃儿又不晓得啥子是汉族衣冠,个个头扎英雄结,身穿英雄靠或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