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5 / 6)
地利用了晚清差缺分离的官制,规避朝廷的监管。又有说他“凡与外人酬酢,时时演出一种献媚之态”,晚清较懂洋务较有弹性的官员,如郭嵩焘、曾纪泽,往往都会膺此恶名。而且端方在南京,率先改变督抚到任先拜各国领事的成规,逼得各国领事率先来拜,在当时中国官场,已算得上深谙国际政治规则。
辛亥年端方在资州被杀,被许多人视为汉人向满人报“国仇”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因为辛亥革命中身死的满族大员极少)。因此时评对端方不太客气,尤其是清末民初的笔记,对端方诋毁之语甚多,对于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的种种功业,不大好一笔抹杀,却可以做诛心之论:“端方知江苏人多文弱,又矜言新学。彼惟于学堂中拨款若干,以为辅助资。则趋之者,已如蚁慕膻。或则略与周旋,以施其牢笼之法。而江苏已争诵之。实则所拨者,皆取于汉族之财,而托名为国家也。”(《奴才小传》)这也未免太罗织罪名,以此概之,则天下尚有能吏乎?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出来“清官有害论”。
革命党人恨端方,其实也与他的能干有关。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招降革命党人甚伙,其中包括学问大家刘师培,这成为后来革命本位的论者心中永远的痛,如刘的弟子黄侃解读刘师培《与端方书》一面将端方称为“狡黠之虏酋”,一面又开脱老师“不谙世务,好交佞人”。端方这个骂名背得实在冤枉,他是革党口中之奸佞,当然就是清廷眼中之能臣,各为其主,何可厚非?关键是端方能让刘师培这样的大名士归心输诚,数年后还跟着他一路入川,并代端方潜入成都打探,可谓死心塌地追随,你当是个个封疆大吏都可以做到的吗?
反而是他效忠的满洲朝廷给了他当头一棒。1908年两宫葬礼,端方因为指使人沿途照相,被李鸿章之孙李国杰劾“大不敬”去职。以端方之世故圆滑,还曾因光绪大婚办事得力受赏识提拔,为何会犯此低级错误?有论者认为是“主少国疑”,不得不去权臣以立威,罢斥端方与袁世凯的理由都是借口。而这个借口之所以会出现,也是据说端方考察欧美,十分羡慕欧美立宪的“君臣一体,毫无隔阂”,无论君主、大总统,报馆记者皆可随时照相,一见大老板换了新人,不免想搞搞新意思。这样说来,端方又是因为第一个吃螃蟹被人抓了把柄。
端方吃第一只螃蟹的事例很多,后人亟亟于满汉之分、革命保守之别,就未必了解关注这些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幼儿园是他在湖北创办的,他在湖北、湖南、江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