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部分(2 / 6)
乱。
10月29日,就是本来计划的起义日,各方势力在迁至高等学堂的总司令部开大会,终于定了盘子:张凤翙为大统领,万炳南为副大统领,张云山为兵马都督,吴世昌为副都督,马玉贵为粮饷都督,马福祥为副都督,刘世杰为军令都督,郭胜清为副都督。这就是著名的“一省六都督”。
这还没完,力挺张凤翙的陈殿卿站起来要官。他的名目更新鲜,他要当“钦差大臣”,见官大一级。哄笑声中,张凤翙居然点头应允,会后还颁给了他一颗“秦陇复汉军钦差大臣亲卫队统带之关防”的大印。
其实张凤翙与陈殿卿心里都明白,要这个官,就为了不受兵马都督节制,保留独立势力,也防止被人暗算。转年到了1912年3月,局势平定,陈殿卿自动要求取消钦差大臣头衔,呈文里说:“况钦差惟帝国始有此职,按之民国,于名为不合,于义无所取,若仍稍事迁就,实与政体有违,且贻外人之诮。”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见都督啊钦差啊,都是妥协安抚的手段。这种手段确实也保住了独立的陕西不内乱。
一片忙乱之中,却不料放掉了一个大患。前陕甘总督升允,正在距西安城北上三十多里的草滩别墅里。升允家在西安满城,他是去草滩军田管理屯垦的。一听到事变消息,升允连夜渡过渭河,逃往甘肃平凉。
陕西遭受两面夹击的日子开始了。
【陕甘大交兵】
东面来的兵,是袁世凯派来的河南赵倜五营毅军。孤军深入,运输线过长,一开始打不过陕军。后来增派第二镇王占元部分军队合攻,这才互有胜负,张钫率领的东路陕军,潼关三得三失,搞成相持状态,战火随着南北和谈的起伏打打停停,虽然艰苦,并不危险。和谈一旦成功,双方立即言和。
西面不同。陕甘总督长庚奏请起复升允为陕西巡抚,再奏请起用停职的回族骁将马安良,召募回兵十四营。又将甘肃省陆军混成协改编成巡防营,凡军官可疑者,一律清除。攻陕之战,以升允统北路,军廿三营,由泾川东进;以陕甘提督张行志统南路,由陇南东进。
甘肃的风气闭塞,在辛亥各省中相当突出。清末立宪运动中三次国会大请愿中,根本没有甘肃的代表。甘肃谘议局局长张林焱、副议长刘尔炘,都是翰林出身,谘议局虽然是立宪运动的产物,他们却与前陕甘总督升允同调,对立宪不感兴趣。武昌事变之后,他们倒很热衷于“迎銮”,一面不断通电反对共和,一面竭力东进,希望为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