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部分(1 / 6)
胶济沿线的革命受到了在山东势力最强的德国的抑制。清末革命党在青岛这个德占自由港活动,较之内地方便,但一旦进入政权争夺阶段,德国人的态度马上鲜明起来。青岛的震旦公学是同盟会中心据点,清政府一直无法下手摧毁,却于12月14日被德国胶澳总督下令强行关闭。1912年1月28日,即墨被革命党攻占,宣布独立,青岛德国当局立即派出130多人的骑兵队来即墨,声称根据条约,租界外百里内驻军,快枪不得超过510枝,民军也不能违反此约。
官司一直打到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回电,要求即墨民军“照约暂行退出,候本部与德国商定再行办理”,这一来等于绑住了胶济线革命的手脚。而德国当局明守中立,暗里却知会新任山东巡抚张广建,请清廷派兵收复失地。当袁世凯派北洋军入鲁时,德国控制的胶济铁路向他们完全开放。在清兵猛攻之下,即墨、诸城得而复失,诸城知县吴勋更是连城都没出,躲在德国神甫顾思德的天主教堂中。民军为恐引起外交事件,明知教堂匿藏清吏,也无可奈何。
德国人对清政府的维护收到了回报,清廷退位之后,青岛租界成为遗老们首选的逋逃薮。恭亲王溥伟、军机大臣那桐、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直隶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周馥、云贵总督李经羲,除了没皇帝,青岛租界几乎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
相比之下,烟台举事较早(比山东宣布独立还早一天),那正是袁世凯晦藏不出、整个北方风声鹤唳的当口。参与烟台起义的人里,除了几名外地来的革命党人,有警卫队管带、海防营管带的内弟、英国领事馆秘书、《渤海日报》主笔、尚志学校校长,还有太古船行的几名职员。他们向上海报告独立消息时,自称“十八豪杰”,就是这么十八个人夺取了海滨重镇烟台。
说来可怜,十八豪杰的军火,拢共只有一把十三太保枪(美国雷鸣登公司生产的转轮卡宾枪,共可装弹十三发,故名)和五把手枪。别的人怎么办呢?有拿手枪的,有拿炸弹的,反正人人都有手帕,手帕包着小条帚,就是手枪;炸弹更容易,烟台产什么?大苹果!拿手帕包上,一手一个。
他们扑向海防营,海防营有内应(就是那位管带的内弟)放火。一见火光,豪杰们就在火油桶里点燃两万头的爆竹,一边拎着一面大喊“革命大军来了”,只听噼啪作响,烟尘弥漫,吓得警卫纷纷逃遁。革命豪杰攻占了烟台大清银行,发现了库里一堆钞票和现银,于是又到处大喊“各军警发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