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崭露头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12 / 16)
地,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孤城加上周围几个乡镇。称了王,只得了一个虚名,却树大招风,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势必集重兵前来进攻,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朱元璋反复劝谕,郭子兴听后沉默不语,不过称王的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从这个结果看,朱元璋实际上又成为了这支军队的主心骨。
确实,当时郭子兴的四万多军队,只困守滁州一城,占地有限,粮食也非常紧张。不但称王不现实,生存都面临危机。朱元璋建议郭子兴南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扩大势力:“困守孤城,诚非计。今欲谋所向,惟和阳可图。”
朱元璋还为郭子兴策划了攻取和州的具体方略,他说,和州虽然“城小”,但防守坚固,“可以计取,难以力胜”。可以用诈城之策,攻取此城。史书记载朱元璋的原话是:
〖向攻民寨时,得兵衣号二,其文曰“庐州路义兵”,今拟制三千,选勇敢士,椎结、左衣衽,衣青衣,腹背悬之,佯为彼兵,以四橐驮(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和阳兵见之必纳。因以绛衣兵(当时红巾军皆着红色服装)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候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破之必矣。〗
也就是说,以前在攻打地主武装时,缴获了两张号牌,叫“庐州路义兵”。不如按这个样子仿制三千个,派三千精兵,穿上地主武装的服装,胸前背后缝上这个号牌,伪装成乡团,带着四匹骆驼,装上奖赏物资,号称是庐州地主武装派使者来犒赏和州军队。再派一万人尾随其后,等前队入城后内外夹击,必能一举而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郭子兴采用这个计策,顺利袭取了和州,统治范围扩大了一倍。论功行赏,他升任朱元璋为统率和州兵马的总兵官。换句话说,朱元璋一夜之间成了郭军之中的第二号人物。
虽然是凭借赫赫战功升到此位,但是其他总兵官中许多人却对此心怀怨言。原因当然是朱元璋年纪轻、资历浅,蹿升太快、太得宠。他们仗着是郭子兴的老部下,又比朱元璋年长许多,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朱元璋经常指挥不动。特别是郭子兴的妻弟,攻取和州的张天佑,看到总兵官的职位没有给他而是给了出谋划策的朱元璋,更是暗自不服。每次总兵官集体议事时,因朱元璋位列总兵官之首,所以理所当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资格的军官因此大为不惬,在背后飞短流长,说什么朱元璋是靠着“娇客”(女婿)的身份蹿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