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争入幕复社破局,背前盟奸佞欺心 (1)(11 / 23)
种弊端苛政,已至积重难返。非厉行改革,不足以图存。唯是先帝在位十七载,宵衣旰食,欲谋社稷之安,却独不以改革为急务,遂致国事大坏,终不可救。时至今日,诸君子纵有改弦更张之想,到底还有什么用!譬如广厦巨舟,当其飘摇风雨之际,不急图抢救,及至倾覆过半,裹伤逃死尚且不暇,复有何改革之可言?而不行改革,却谓恢复不远,中兴可期,岂非痴人说梦!”
“可是……”
“兄听我说!”顾杲粗暴地挥了一下手,“若问先帝励精图治,何以改革终不能行?此无他,皆因先帝虽知东林为君子,却因所依附者不纯为君子而疑之;虽知攻东林者为小人,却以其可以牵制东林而参用之,卒至君子尽去,而小人独存。是故迨及国变,终无改革之心,亦无主持之人,此君子、小人两立之大害也!若谓南都新立,未尝不是改弦易辙之机,唯是东林当道诸公,全不以先朝为鉴,竟慑于拥‘福’派之气焰,改立桂藩,更将此举商之于马瑶草!马瑶草是什么东西?阮胡子的一个死党!十足的奸险小人!今后朝政,竟容此辈掺和,试问还有什么指望?又有什么可为!”
顾杲大声地、咬牙切齿地说着,神情是那样激愤,目光是那样痛苦。看来,他对于当前的局势确实已经根本绝望,他之决定归隐乡里,也是无法改变的了。
黄宗羲不由得沉默下来。不错,在得知朋友并非打算寻死,而是试图一走了之的当儿,他确实大为反感。然而,顾杲这一番尖锐得近乎刺耳的分析,却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事实上,老朋友的不少看法,包括其中说到的许多话,都是黄宗羲平日所想到、并且经常提出来同对方讨论的。有一些,简直就是出于黄宗羲自己口中的原话。然而,最近这些天来,由于某种复杂的、混乱的、说不清的原因,他却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不愿意深入地去想它。如今,由朋友之口毫不容情地指出来,使他像被一下子扯掉了蒙在眼前的黑布,对时局再也无法不加以正视了。
“倘使兄必定要走,”终于,他沮丧地低声说,“那就走吧。趁早走了,或许还能免于到时玉石俱焚!”
顾杲正挑衅地盯着朋友,分明在心里憋足了劲,准备迎接必然爆发的激烈争论。听了这句话,他怔了一下,兴奋的神态消失了。他收回视线,默默转过身,在屋子里走了几步,随即站住,悻悻然问:
“既然如此,兄为何不走?”
黄宗羲苦笑了一下,摇摇头:“弟不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