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钱塘迎敌锋芒初试,江阴死节浩气长存 (1)(21 / 22)
洪承畴一边听着,一边默默地拈着胡子。对方最后说到的这种情况,使他心中微微一动,本能地抬起眼睛。不过,当他打算说出自己的看法时,出于老成持重的习惯,临时又忍住了。
“好吧,”又询问了几个细节之后,他终于站起来,说,“暂且谈到这里。趁着今夜月色甚好,不如到外间去走一遭,看看城上的情形,再作计议!”
既然上司这么说了,刘良佐自然不会有异议。于是,稍作简单的准备——包括重新穿上护身甲胄,并披了一件斗篷,洪承畴就跨上战马,由总兵官陪同,在全副武装的亲兵们簇拥下,经过一座挨一座地排列着的清军营帐,出了辕门,来到阵地的前沿。他先朝黑沉沉地耸立着的江阴城东门注视了一会儿,随即拨转马头,向南行去。
已经是初更时分,升上了中天的圆月变得愈加皎洁、清明。从马背上望去,只见空旷的战场上笼罩着一片淡淡的银辉;路旁的石头、野草,以及沿着营垒而设的鹿角和栏栅,历历可辨。微冷的空气中,隐隐有一股焚烧木头的焦煳气味。而在远处,丘陵起伏的郊野那边,初升的雾气像一道白色的、曲折的溪流,缓缓地起伏飘泻着。无论是城上还是城下,都已经灯火全无,人声沉寂;只有他们这一行人的马蹄,在脚下发出杂沓的声响。
“嗯,听说前些日子你们曾致书城中,劝其归顺,可有此事?”洪承畴一边注视着远处的城墙,一边问身后的刘良佐。现在,他们一行人已经来到江阴城东南角。同北边相比,朝东这一面的城墙,长度似乎短得多,这一点,引起了洪承畴的注意。
“是的,卑职自闰六月围城后,即一而再、再而三致书城中,劝其降顺。直至八月十三,还遵照大人下达的钧旨,写了一封长信,射入城中,宣谕我大清的威德,并许他若害怕剃头,一时间也不必合城尽剃,只须竖出顺民旗,剃他几十个头,巡行城上一周,令城外望见,即行退兵……”
刘良佐说到这里,便顿住了。不过洪承畴并没有立即追问,因为就在这一刻里,他被呈现在眼前的一幅景象吸引住了:只见在黑色的天幕衬托下,那座被月色所照亮的江阴城,由于南北长、东西窄的形制,使它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白色航船。东部是船头,西部是船尾,一南一北,是船的两舷……
“嗯,你说什么,只要他们剃十几个头——就退兵?”他终于回过头去,略带疑惑地问。
“禀大人,这个,无非是诱降之计。只要他一旦归顺我朝,这剃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