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10)
,丢到全世界面前,事情就大了……
马文彬批评郑重时,措辞虽然很激烈,但脸上一直微笑着。这是马文彬讲话的特点。马文彬个头不高,一米六左右。在主席台上讲话,有时需要站在舞台一侧的话筒前;别人讲过,他走过去,他的头够着话筒都难;一般别人讲过,轮到市长发言,工作人员要赶紧跑上去调矮话筒的高度。人矮,加上瘦,又戴一副金丝眼镜,看上去像个文弱的书生。与人说话,声音也不大,没说话先笑;说过一段,又笑一下。但有理不在高言,同样一件事,别人能说出一层道理,他能说出三层道理;如是好事还好,如是坏事,就把你批得体无完肤了。加上马文彬平时说话声音低,一到研究干部的任用,声音突然就高了;提谁,撤谁,旗帜鲜明;他想提拔谁,一般无人敢反对;想反对,你说一层理,他说三层理,你也说不过他;往往一锤定音。同理,他想撤掉哪个干部,也往往一锤定音。所以从市里到县里,各级干部都惧他。马文彬批评郑重,也与批评其他人一样,批评一段,微笑一下;一席话微笑下来,郑重身上已出了好几层冷汗。郑重出冷汗不是惧马文彬的批评,而是觉得马文彬说得入情入理,立场、目光,都比郑重高许多。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为什么人家当市长,自己当县长,原因没有别的,就因为人家水平比你高。马文彬批评完,郑重心悦诚服地说:
“马市长,您说得对,是我把问题想简单了,是我把大事看小了,是我没有大局观念和政治观念,是我没有认清时代。我回去给您写份检查。”
马文彬微笑着摆手:
“检查就不必了,认识到就行了。”
又说:
“我有时琢磨啊,有些古代的成语,还是经得起琢磨的,还是大有深意的。譬如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譬如讲,‘防微杜渐’,譬如讲,‘因小失大’。言而总之,都在说一个‘小’字。许多人栽跟头,没栽在‘大’字上,皆栽到‘小’字上。或者,没领会‘小’字的深意。”
郑重忙点头:
“我就是因小失大,我就没领会‘小’字的深意。”
马文彬:
“还有一句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回栽了跟头,下一回知道‘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恰恰也就进步了。”
郑重:
“我回县里之后,马上重新去做工作,马上再找这个妇女谈。”
马文彬笑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