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5)
高校永远处于最关注国家动态的行列之一。从三中全会结束后,就隐隐听到一些改革的风声。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这篇文章像是一个信号,国家要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同时传开的,还有1978年11月,江淮省□□萧斌在江淮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政策。
围绕着改革和发展,萧清韫所在的首届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被翻天覆地的变化刺激着,心境随之剧烈变动。同学们热切讨论着:人民公社要不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是进步还是倒退?过去我们被教育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到底允不允许搞私人企业?企业是否应该追求利润?
萧清韫虽然以前不是经济专业,但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多少少还是有接触的。在此之前,萧清韫觉得拥有两世记忆的她已经很有“前瞻性”了。但亲身加入讨论后,这些思想的碰撞,让她对许多老师和同学佩服到了极点,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当然任何一种改革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特别对于萧斌率先在农村改革的大胆举措,两方人员一度吵得不可开交。萧清韫当然在支持一列,若只涉及改革本身,她还能冷静反驳。但要是扯上萧斌个人,那就什么也不管了,没什么逻辑可言,只管维护,争得脸红脖子粗。
三个室友惊讶极了,从没见过萧清韫这样激动过。不过管他的,好姐妹必须一条战线,而且她们听了萧清韫对“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分析,也很认同,必须支持!
萧清韫还是很感动的,咳,虽然她没好意思在室友们面前吼上一句“萧斌是我爹”,但是“洗脑”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还是系主任出面才暂时将局面安抚。老人家是30年代年的哈佛大学博士,已经快80岁高龄。老先生博学广识,授课没有一句废话,语言却风趣幽默,很受全系师生的尊敬。
老先生最开始只让同学们安心考试,等放假回去之后,自己到农村、工厂等地仔细观察思索之后,开学再回来辩论。
但一再被两方同学问到他的意见时,老先生笑呵呵答道:“我个人觉得《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文章倒是不错,特别是‘要打掉精神枷锁,真正解放思想。’这句话,我们大学生上大学,不仅仅是让你来学一点知识,更是要你开阔眼界,打开思维,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一份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