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5)
陈国强非常的心动,但却还有个顾虑,他想着如今自己的腿断了还未完全好,那主持这项工作肯定是田梗生,以后这功劳是不是算他的?
不过,这点犹豫在陈国强到镇上参加一次汇报后就烟消云散了。
镇上开展前一年度的生产汇报时,姚家村的农产量让陈国强露了脸。陈国强镇里的干爹一个劲地夸奖他,让他再接再厉。于是,陈国强心里一热乎,回来就召集村干部连夜开会,然后同意了张卫华的提议,摩拳擦掌地想要干一番大的事业出来。
张卫华信誓旦旦,也志得意满地开始领着全村农民,选着一个黄道吉日开了工。
造田是最累的活计,因为修梯田需要石头垒建田坎,而搭建田坎则需要石匠和铁匠开山劈石,然后由人工用背篓一块块背到目的地。
村里动用了关系,弄回了二十来把铁占子和铁锤。田梗生和张卫华就开始分工。
村里强制规定,所有的壮男都要参加,每日轮流上工。而山下田地的活计就交给了村里剩余的年少或年老的男人以及一些壮年妇女。
村里妇女和剩下的男人平时还是能顶半边天的,只是春耕和秋收就有些忙不过来了。
村里只好停了梯田的修建,全部投入劳动中。毕竟,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如此一来,姚家村开始了最苦的日子。
农忙后,壮年男人又山上修田。只是山上的地种着小麦,村里的干部又不想毁了这些庄稼,只能在原有的地坎上重新搭建,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了小麦。这样一来工程就慢了很多。
而农闲时,张卫华原本想动员山周边十来个村子在山顶修蓄水池的,可除了姚家村,其他几个村子都不是怎么愿意。他们觉得在山上造田这事难成,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陈国强心里有些动摇了,但田耿生和张卫华说服他,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坚持了下。于是,姚家村增加了新的工作,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山顶慢慢地挖水塘。
造田挖塘是个长期的活,姚家村村民随着时间的拉长,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上工越来越没有精神。
张卫华和田耿生商量一番后,决定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村干部立即召开了一个会议,然后决定,村民可以在家里自行养猪,到时候在国营猪厂以村子的名义挂靠就可以了。年底交了国营猪厂规定的猪肉数量后,剩余的都属于个人。
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