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道听途说: (1)(8 / 22)
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有士人名叫郑仁本,其表弟和朋友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迷失于幽深的谷地。此时天色将晚,两人很害怕,正转悠时,看见有人一身洁白,在草丛中鼾睡,便上前询问。开始,那人不予理睬。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就叫迷路二人过来。二人问白衣人来自何方,后者作了这样的介绍:“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其凸处的结果。有八万二千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一人……”
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什么的;又有“玉屑饭”,赠给迷路的二人,说:“你们吃了它,虽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了。”说罢,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随后消失不见。
不要以为这是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里,白衣人道出多条重要的信息。
白衣人告诉迷路者,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但问题是,人类最初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十七世纪的事。当时,意大利人伽利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测中,他首次发现月球地貌起伏不平,有山脉,有环形山(月坑),有平原(月海),而《酉阳杂俎》一书写于九世纪中叶,段成式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知道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
神秘的修月人还告诉迷路者,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其凸处的结果。现在,我们在夜晚观察月球时,会发现,它有明亮的地方,有昏暗的地方。现代科学的解释是,明亮的地方,是月球上包括环形山在内的山脉,因为这些耸起的部分相对容易反射太阳光,所以望着很明亮。低凹的部分,比如平原,因很少反射太阳光,所以显得比较昏暗。
上面的月球知识,同样是在望远镜发明后得出的结论。而在遥远的唐朝,主人公是如何一语道破这个秘密的?
再有就是,他提到月球上有八万两千人在从事一项修理工程,他是其中之一。这是最难解的。其所言具体指什么?
暂时放下这个问题,看看月亮本身到底有什么奇异之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亮太可疑了!
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究竟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而且,它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