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拉贝日记》现世(3 / 4)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法国人也许会说:‘国王死了,国王万岁。’我们从此将在新的名称下继续工作,这个新名称更好地符合我们现在的工作性质。就是说,根据东瀛人的命令不得不撤销安全区以后,我们从此就只是一个纯粹的救济委员会了。请你们注意‘纯粹’这两个字,就是说什么也不多,但是什么也都不少……”
拉贝讲话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银幕前的观众也都在鼓掌,尤其是华裔和中国人,他们一边流泪,一边轻轻地拍着,用这种方式向拉贝表达自己的敬意。
银幕上人们都围了过来,尤其中国人都恳请拉贝把演讲稿留下,以便请人将它译成中文。很多中国人请求拉贝签名,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白纸,要拉贝不管用什么方法将它写满。
1938年2月23日上午8时,分别的时候到了,全体美国人依依不舍地同拉贝惜别。英国大使馆的杰弗里和威廉斯亲自护送拉贝到下关英国“蜜蜂”号炮艇。9时整,炮艇起航了,拉贝挥手向前来送行的施佩林、韩湘林等人挥手作别。
江水簇拥着炮艇渐行渐远,就像古诗里写的那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镜头切到张纯如家,张纯如坐在电脑前看电子邮件,画外音响起:“张纯如女士你好。在接到你的信后,我写信给巴伐利亚帕斯特·米勒,他收集了很多曾在中国的德国人的行踪资料。他马上打电话告诉我拉贝的儿子奥托·拉贝博士及拉贝的女儿马格雷特的名字。通过他们,我见到了拉贝孙女厄休拉·莱因哈特……”
张纯如敲击键盘,画外音响起:“厄休拉·莱因哈特女士您好!我叫张纯如,是一个作家,最近正在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您爷爷约翰·拉贝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负责人……”
叮叮叮!一怔电话铃声响起,张纯如走到桌子边,接通了电话。在电话那头传来邵子平激动地声音:“纯如,厄休拉·莱因哈特寄给的文件我翻译了,其中有一份资料是拉贝写的有关回国后被特务机关扣押的经历,信里有一句‘关于这件事情的细节,请看我的日记’,也就是说拉贝很可能将他在南京的经历写成了日记!”
张纯如听到这话也激动了:“拉贝在南京写有日记?厄休拉寄给我的文件有日记吗?”
“没有日记,你赶紧和厄休拉·莱因哈特联系,看看拉贝日记保存下来没有。”邵子平激动地道,“如果真有拉贝日记,如果日记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那么它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