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认识的人多了,我就喜欢了狗(3 / 6)
受资助的学生家长把电话打到了医院,就为了质问丛飞:“你不是说好把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
丛飞:“我病了,挣不了钱。”
对方:“什么时候能治好?什么时候能出来挣钱?”
这个家长,不是丛飞碰上的唯一奇葩。
被资助者里,这些奇葩多了去了。
比如被丛飞资助过的李某,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搭理丛飞。知道丛飞生病后,李某一声都没吭。
有一次李某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特别不高兴。
这回他立马吭声了,要求丛飞跟记者联系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丛飞的朋友气不过,打电话问他为什么必须删掉?
李某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是大学老师,这事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他把被资助过的事情当成了耻辱!
丛飞的朋友气得一整夜没睡着,第二天见到丛飞告诉丛飞,丛飞也失眠了一晚上。
又比如被丛飞资助过的小A,因为丛飞给她找的工作她不满意,也就此失去联系。
记者有一次采访,问她是否得到过丛飞的资助?
她说:“我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记者说:“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小A最后以太忙为由,不但不出钱,连看一眼也不肯。
丛飞在去世的十天前提出停止治疗,希望能把这些钱用到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
并且,在他死后,还把眼角膜捐献出来,完成最后的爱心之举。
他捐献的眼角膜,让5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他的妻子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可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这是他的优点,但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