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谈个心(3 / 5)
后累官至紫金光禄大夫的那个袁休?”
成帝大概知道钟情想说什么了。
“不错,”钟情笑着点了点头,语笑嫣然地补充道,“......可惜这位袁大人不仅书读的艰难,官途也走的坎坷,光禄大夫做了没两年,就牵扯进了云台谋逆案里,先帝起复了谢尚书后,这些‘乱党贼子’,便俱都被打入大牢,发没边疆了。”
成帝自然明白,所谓的“云台谋逆案”,根本就是一场完全莫须有的冤假错案,说白了,不过是盖在上位者身上的一块遮羞布罢了——先孝帝与谢阔争权,鼓动自己的姑母庄秉大长公主,欲在朝堂之上围剿谢党,除之而后快。后来谢阔既然毫无无损地赢了那场博弈,重新被起复,输的那边,自然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来。
谢阔一不能直接杀了孝帝矫诏登基,二与庄秉大长公主之间的夫妻情谊更是微妙难言,自然只好拿孝帝身边的这群智囊团们开刀......袁休作为紫金光禄大夫,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来。
可以说,云台谋逆案,是大家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前朝第一大冤案。
袁休死的冤枉么?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说,成王败寇,于成帝来看,只能佩服于谢阔的手腕高超,同样是年幼登基,成帝自认,自己若是站在先孝帝当时的处境上,未必能做的比他更好了;但是于袁休这个人而言,成帝大概是赞同谢阔晚年自己在袁休墓前说的那三个字的——“可惜了”。
可惜对方站错了队,可惜以对方之才,不能于己所用、为国效力,就先被碾碎于这无情的皇权斗争之下。
谢阔当是不后悔杀袁休来以儆效尤、威壮声势的,而用一个袁休的死来缓解当时已经紧绷到极致的君臣关系、平复皇家颜面的孝帝,应当也不是不怎么觉得赔本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一切就是该理所应当地发生了。
袁休是一个文官,也是一个文人,他虽然没有门生弟子三千,但流落天涯的同窗故旧却也不少,有那失意的文人叹息于袁休之死,更是从袁休身上看到了政党倾轧、官场黑暗之下自己这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影子,酒醉之后,笔走牢骚,将袁休之死的起因始末改头换面,婉转地编出了一折戏本来,后来搬上戏台,一经传唱,一炮而红,大江南北,再少有不知此故事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谢阔晚年自己亲口承认了“袁休之冤”的缘故。
成帝将手从钟情的衣襟内伸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