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交还青岛,无理挑战(3 / 6)
经甜言蜜语地保证:“英国政府可以信赖日本,一旦召唤,即将全力援助盟国;援助的理由和性质,完全由英国政府决定。”
但现在,日本擅自向德国宣战了,而且马上改变了态度,不同意英国要求的不用英日同盟名义参战,不同意战争活动只限于在中国海巡弋和消灭德国武装商船(英国限定战区意味着不许日本染指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德国领地),坚持要在宣战书上写明是应英国盟友的请求而参战的,坚决反对限定战区范围,英日之间出现了嫌隙,谈判出现了僵局。
然而,就在日本发出最后通牒的第三天,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立场,公布局外中立规条二十四条,要求各参战国家不要在包括租借地在内的中国领土和附近水域进行敌对的军事活动。
仅过了两天,仿佛商量好似的,德国胶州湾舰队突然开动,两艘装甲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若干运输船舰载着德国军队三千五百人离开青岛,前往其在太平洋的殖民地。
紧接着,中国军队开进了青岛,开始维护治安,进驻要塞,接管各重要部门。同日,德国政府发布公告,宣布:本着中德两国的友谊,尊重中国的局外中立,特将青岛无条件交还中国。
事情出现如此迅速的变化,对日本人真是当头一棒,一切的苦心筹划都化为了泡影。英国不再担心因为威海卫或香港遭受德国远东舰队的攻击,而需要得到日本的支援。法国也不会为了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安全,而靠拢日本,反倒不断催促日本,尽到参战国的义务,要求日本派陆军去欧洲助战。
美国现在作为唯一能在远东与日本抗衡的国家,自然更不愿意日本参战后乘机扩张势力,对远东局势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而感到欣慰。
攻占山东并不是日本参战的最终目的,对于日本来说,胶州湾问题不过是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可乘之机。实现独霸中国的野心,才是大隈内阁侵华计划的主旨。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日本人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们必须编造借口,侵略青岛。
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接见中国公使,责问北京政府是否暗中与德国达成密约,损害日本之利益,并把第二舰队开到山东附近海面。驻华代理公使小幡酉吉两次到外交部气势汹汹地提出质问,并无理地要求让他查看中国外交部与驻德公使的来往函电。他还捏造日本掌握了“最确消息”,中国暗中帮助德国,并允许德国军人换成平民装束继续滞留青岛,要求中国政府准许日本派军队进入青岛进行核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